今年11月,《人民日报》公布消息,随着全国夏粮质量并增,秋粮收获接近尾声,全国粮食丰收已成定局。
25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桂林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长,桂林的秋粮收割已经进入尾声,年全市粮食生产预测完成面积.23万亩、产量.85万吨,比去年分别增加4.02%和3.91%,“今年桂林粮食也是丰收年,桂林人的粮食有保障。”
1、晚稻收割进入尾声
今年11月,《人民日报》公布消息,随着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长,夏粮质量并增,秋粮收获接近尾声,全国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不久,市农业农村局官方网站也发布了桂林各粮食产地丰收的相关讯息。
11月25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桂林多地晚稻收割已经完成,只有小部分地区还有晚稻还没有收割,“从已经完成收获的地区情况看,桂林今年也是丰收年”。
兴安县兴安镇冠山村委冠山村喜庆农优质稻种植示范点是桂林众多种植点之一。24日上午,记者来到这里,看到金黄的水稻都已经成熟,一缕缕稻穗垂下了头,水稻的颗粒均匀而饱满。
“这里的水稻收割已经进入尾声了。今年的收成总体要比去年好不少。”这片稻田的承包人唐新全说。
唐新全种了11年水稻。包括冠山村喜庆农优质稻种植示范点,唐新全承包了亩土地,用于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去年,唐新全每亩水稻产量大概是斤。今年他已经收割,每亩水稻产量大约是斤。
除了种粮,唐新全还经营农机合作社,把收来的粮食集中烘干、脱水、脱去稻壳后加工成大米投入市场销售。唐新全负责的兴安县山之泉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收割的水稻被加工成约吨大米,其中有吨是精加工大米,真空包装后投入市场销售。
2、多原因促成丰收
桂林北部地区是桂林的粮仓,今年全州、灌阳等地的晚稻收割都已经完成了。
市农业农村局的统计显示,年,全市粮食生产计划面积.5万亩、产量.15万吨,年全市粮食生产预测完成面积.23万亩、产量.85万吨,比去年分别增加4.02%和3.91%。
那是什么原因促成粮食丰收呢?
全州县才湾镇南一村晚稻苗情监测点显示,桂育11号、H两优和五优于6月24日-7月1日播种,于10月12-14日成熟,全生育期-天,比去年的-天提前11-16天,平均缩短14天。全市的晚稻成熟期也比去年缩短14.2天,成熟期明显提前。
晚稻成熟期提前,寒露风天气却比去年来迟了。
查询中国天气网实况及趋势预报,今年全州县从10月7日起开始出现寒露风天气,但比去年推迟了15天。据调查,桂林北部迟播种迟插秧的机插秧连作晚稻,包括全州县龙水镇桥渡村亩和兴安县溶江镇亩,均已于9月28日始穗,到10月7日前已完成授粉并开始沟头,其他地区也是大致类似情况。
成熟期提前,寒露风天气来迟,让今年的晚稻躲过了寒风的影响,促成了今年晚稻的丰收。而去年同期,全市受寒露风冷害的面积达到13.97万亩,造成晚稻减产89.3吨。
今年晚稻自播种开始,到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一直持续晴天多、阴天雨日少的天气,且温度偏高、光照充足,对晚稻全生育期各不同阶段的生长均有利,根据目前的统计情况,晚稻单产将同比亩增10斤、增幅1.3%以上。
除了晚稻,以灌阳县为代表的种植区,从年起,就着手高标准农田项目。灌阳镇、新街镇、黄关镇、西山瑶族乡等乡镇多个水稻生产重点地区都进行了扩建和改造,新建和改善了渠道灌溉、高效节水灌溉管路安装工程,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度提高了土地质量和土地利用率,也是种植区提高产量的重要原因。
今年晚稻丰收离不开“天公作美”,那么早稻则少不了市农业农村局制订的重大病虫保丰收方案。
今年3月12日,市农业农村局完善了重大病虫应急处置机制,适时、有效开展应急防控指导工作,推动了公共植保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此外各级政府加大病虫害防治资金投入,其中中央投入万元,地方投入.55万元。
唐新全也说,今年上半年早稻的增产,是源于农业部门推广的赤眼蜂防虫害技术。赤眼蜂可以通过捕杀食用水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的虫卵和幼虫,减少水稻受损,提高了水稻产量。
3、桂林人粮食有保障
本月初,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端牢中国饭碗”,要求稳定农业生产,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多部门也陆续对今冬明春农产品稳产保供进行部署。
回顾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和一些自然灾害给粮食丰收带来的一些挑战。市农业农村局的相关负责人说,这种时候,粮食是市民最基本的需求之一,粮食丰收,稳定了今年下半年的市场经济,也保证了桂林人的口粮供给,“今年桂林人的饭碗里不缺粮”。
丰收之后,来年粮食生产的开局工作也在马不停蹄进行中。受今年秋汛及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分析,今年桂林冬季冷暖波动幅度较大,农业农村局会部署抓好冬前稻田管理,防范好低温冻害和病虫草害的相关工作,为明年早春的稻田播种和夏粮的丰收打好基础。目前,正通过治理耕地撂荒、因地制宜发展果园菜园林下间种套种马铃薯、红薯等粮食作物,抓好稻田冬种绿肥(红花草、油菜等)生产,确保明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
记者刘净伶通讯员杨华东徐春荣
(文章来源: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