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追梦人张帆幸不辱命终将蓝图变现实天

年3月,我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的号召,受命于脱贫攻坚决战之时,携着杭州“美好教育”的种子开启台江县职业教育的深耕之旅,助力苗疆职业教育开启新篇章。

这里的一切由陌生到熟悉,我和并肩作战的伙伴们留下了岁月、汗水和思考。从初来乍到时的忐忑不安到临别之际的欣慰从容——我幸不辱命,终将蓝图变现实,实现了最初的愿景。

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帆

培养业务精干、坚守使命初心的干部

干部是教师中的佼佼者,也是教师的带头人。我从干部着手,努力培养一批思路清楚、业务精干、坚守初心的干部,助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重新架构学校的管理组织和管理体系,通过“立、改、废”构建学校新的制度体系。

制定严格的干部考核规则,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干部的职权意味着责任,职权越大,责任越重。同时,将教师需求前置,合理设置管理规则。如设立“勤勉奖”,鼓励教师提早到7:45前到校陪伴学生早读;每个月有两个半天在“没课没会”的情况下可以经主管部门同意自由安排等等。这样的调整解决了干部执行制度的后顾之忧,也大大提升了政策的落地速度和程度。

培养富有斗志、注重成长的教师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学校注重培养一批富有斗志、愿意成长、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为台江职校高质量发展打造奋进的师资队伍。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杭州、贵阳等地名师进校开展示范课、专业讲座。截至目前,共送出人次到杭州、苏州、上海、长沙、贵阳等地培训学习,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过程,教师业务自信大幅提升,职业幸福感与日俱增。鼓励教师积极参赛带赛、撰写课题、跨地区磨课赛课、同课异构等,并邀请名师进校指导,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业务水平。一次次付出逐渐有了收获,教师们的斗志被充分激发,从不敢参赛、不愿参赛到不放过一个比赛,教师成长的机会和平台越来越多。

短短两年,台江职校的师资从“理念”到“素养”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展现出“各有所长,肯干能干”的面貌,深度帮扶取得了实效。只有本地干部、教师成长了,学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组团式帮扶要实现的目标之一。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打通“青年教师--‘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的教师成长链,是整个支教团队形成的共识。

培养悦纳自我、受人欢迎的学生

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既悦纳自己又让家长、企业、高校满意,进而成长为让社会满意、对国家有贡献的青年,这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针对学生“三多三少”的情况,大力实施陪伴教育。通过班主任早读到班、课间操到场、体锻课到岗、集会活动到位、课余时间到寝的“五到陪伴”,有效拉进师生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平等。在陪伴教育的理念下,教师用关爱感化学生,引导他们努力做一名受高校、企业、社会欢迎的人。

积极筹办技能赛,鼓励学生参赛,提高技能水平。如每年举行一次校技能节,比赛项目近40项,类型丰富,参与度高。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擅长的赛项,走上舞台展示技能风采。获奖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更深入的挖掘,被送到更高的平台提升自我。教师的日常鼓励是愿景,比赛的实际收获是现实,当愿景遇上现实,内在潜能就被充分激发。

以器为载体,改善育人环境

学校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校园改扩建中,校园内处处渗透着人性化和智慧化的管理元素,教室由图纸的设计的50平方米变成落地的72平方米,确保能容下50名学生;新建69间实训室;完善标准室内篮球馆、建设立体化操场等体育基础设施;学生宿舍设置USB接口,满足学生手机充电需求,同时降低使用违章电器的可能性,有利于保障宿舍安全。

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杨晓波摄)

在文建设方面,这些年我们致力于挖掘当地文化内涵,逐渐形成“鼓·蝶”校园文化。以“鼓”为教学楼命名,以“蝶”为道路命名,体现“响鼓重槌,破茧成蝶”的精神内核。在各处室和专业部深化校园文化元素,弘扬民族特色文化。如每个专业部都有自己的文化墙,凝聚团队力量;创办“蝶舞·心语”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专业部成立“蝶变”青年团增强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开设“蝶变”书屋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自主、自律能力。

以扶为契机,提升办学水平

年,在中央、省、州三级组织部门的指导帮扶下,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杭州的对口帮扶,按照“杭州组团、贵州组队、内外结合”的方式,22名组团帮扶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体系当中,优质教育资源持续不断注入,开启职业教育促进脱贫攻坚的新征程。

在帮扶团队到来两年多的时间中,台江职校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台江百姓说这是“杭州智慧”带来的“台江速度”。其实,所有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三级组织部门的大力帮扶。

校园建筑面积从不足㎡到现在的㎡,实训室、图书馆、风雨操场、学生宿舍等都在年8月底新学期开始前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学校实训设备价值从万元到现在的余万元;生源遍及黔东南州内多个县市,招生人数翻倍;学校在各级各项大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7项,州级以上各类获奖项,突破了办学史上国赛零的记录,连续两年位居全州县级中等职业学校金牌榜之首。

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声乐教室里,学生正在上课。(杨晓波摄)

毕业生就业环境变好,如汽车制造专业同学实习期间月收入超元,正式工作后年收入9万余元,学前专业部分毕业生月收入达到元;进入大专院校比例增高,有效畅通学生升学渠道。省教育厅专家组对台江职校进行实地评估,高度肯定学校的办学成效,学校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初评,这些都是台江职校办学历史上新的突破。

一次台江行,一生台江情

两年多的时间,台江职校的变化处处可见,这些年我们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有信度、有效度、有广度、有力度、有温度的陪伴教育,我们尽力给每个孩子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也许两年的时间不能改变人的一生,但是美好的教育理念却可以在这片苗疆腹地上生根发芽。

自从踏上这条“黔”路,我就与台江职校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努力用杭州的方式将美好教育留在贵州,留在台江。我们携手打造了教育帮扶的“杭州样本”,培养更多有“技”、有“智”、有“志”的技能人才,让帮扶之路更精准、更有效。尽管这“白加黑”的支教时光过得异常辛苦,几乎没有休息日,但想起这些变化,我再怎么辛苦都值得。

张帆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

一次台江行,一生台江情。台江之行是一场美丽的相遇,在这里,我遇见志同道合的伙伴,遇见奋发向上的教师,遇见坚强勇敢的学生。台江之行也是一场生命的修行,看见美好生活背后的艰辛,看见努力生活的每一个生命,这一切加深了我对生活的理解。

感谢组织的信任,让我增加了人生的厚度;感谢大家的帮助,让我践行了教育的初心;感谢师生的包容,让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感谢所有的遇见和看见,不虚此行。我也相信,有着朝气蓬勃的教师和阳光自信的学生,台江职校的未来一定会更好。支教之路即将结束,但东西部协作的情谊永远都在。离别在即,但台江职校将是我一生的牵挂。

张帆,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年3月,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的号召,跨越山海来到台江县支教,担任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口述/张帆

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凌忠云

编辑石含开

编审沈安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4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