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称“潇湘”的零陵,因潇水和湘水汇于萍洲而名世。
时值端阳,水何澹澹!
“萍洲春涨”,乃永州八景之一。而此地的“潇湘夜雨”更是潇湘八景之首。
萍洲春涨潇湘大地,人文永州;古城零陵,楚风余韵。
这里,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湘文化发祥地之一。
湘水之畔的迴龙塔,镇守着湖湘之源零陵,以舜帝南巡狩所留下来的胜迹而闻名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载:
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
宁远舜帝陵,山环水绕,万山朝圣现在,一般将这一句话作为“零陵”地名之由来,也就是最早的依据了。
岂不知司马迁写《史记》,因其首创纪传体,乃是依据前人资料而以人物所历事件为中心的!
也就是说,他记人物记事件必须使用到地名,但不负责“注释”地名。
司马迁画像由于西汉析长沙置零陵郡的同时,也新置了苍梧郡。
所以,司马迁分别将“舜崩之地”与“舜葬之地”按郡域详写,表示舜之死与葬不在一地。
由此,告诉了我们另一个史实:舜帝驾崩后,其随从们曾有过扶柩北归之举。
从人文、地理和南巡转北归的路线几个方面,综合来看,这个记载,既相当具体又真实可信。
西汉、新、东汉时期苍梧郡位置图稍有古汉语常识者都知道:“是为零陵”,是个判断句。
联系全句,现代汉语应该解读为:“这里是(属于)零陵”。
而不该解读成:“所以叫零陵”。
永州市现政府驻地冷水滩区的黄昏美景而零陵,是我国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它是一个大地名,亦即为最古老的行政区域名称。
史载:战国时,楚国于国境南部即置有洞庭和零陵二郡(一说洞庭、苍梧)。但具体设置的时间和行政区划、治所已不可考。
长沙天心阁。秦始皇伐楚功成、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年(始皇帝26年)置长沙郡,下辖零陵县。
此为零陵建县之始。县治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南的咸水。
全州县湘山寺公元前年,因“推恩令”而分封长沙王刘发诸子。
其中,封刘贤为“泉陵侯”,于潇湘二水汇合处置泉陵侯国(今零陵区)。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年),析长沙国,始置零陵郡,治零陵县。
辖泠道、营浦等七县,并领泉陵、舂陵等四侯国(不含旋即改县的洮阳)。
西汉时零陵郡地图,郡治在今广西全州北作为县和郡名的“零陵”,其得名确实与舜帝陵有关。
最早、最现实、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恰恰是地名的更迭:
王莽建立“新朝”(公元9一25年),于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即改零陵郡为“九嶷郡”,郡治仍设于零陵县。同时,废泉陵侯国置“溥润县”,改营道县为“九嶷亭”、泠道县为“泠陵县”。
这么大手笔的一改,极完美地诠释了零陵与舜陵的关系。
斑竹一枝千滴泪尽管东汉建立后,因不承认新朝,又全部改了回来。
并且,又因汉光武帝刘秀出身舂陵侯国,而其祖最早封地又在舂水之滨。
于是乎,便将郡治东迁至泉陵县(今永州市零陵区)。
这么做,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和更好地辐射带动包括舂陵故国在内的郡域南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江南人家,逐水而居这一招果然有效。零陵全郡人口增长极快,经济也得以迅猛增强。成为东汉名郡之一。
为区分郡、县同名不同地,时称治所泉陵为“大零陵”,零陵县(今全州)为“小零陵”。
千里湘江万古流谈到零陵(九嶷、永州、泉陵、溥润和芝山)地名的由来,就要先弄清舜帝南巡。
根据史料的有关记载,以及古零陵(永州)当地和周边遗存的舜迹,再结合民间故事以及神话传说,我们可以大致还原舜帝南巡的足迹。
东安县舜帝雕塑。其地属泉陵但西归洮阳舜以巡狩名义南下,估计是奔向其弟象的封地“有庳”而去的。
有庳,在今永州市双牌县境内的潇水旁,江村一带。
舜受尧禅后,德服三苗。即将其同父异母的弟弟象远封外放至荆楚南荒“三苗”之地。
双牌水库大坝。有庳象王祠已沉入水底这次“南巡”不是简单的“省亲”。
《史记》表述得隐讳,但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这次“南巡狩”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而且,似乎有些仓促。
舜帝南巡经过的主要区域因为,这一行人从舜都蒲坂出发,受古时交通条件限制,行程虽然沿着大江大河和主要山系有所曲折,但大方向上走的几乎是一条直线。
这说明,此行的目的地是十分明确的:就是到楚南苗地去!
并且,来到云梦泽亦即洞庭湖之后,匆忙留下了女眷,并让其随后次第跟进。
而舜帝带着人先行溯湘江而上,一路南下。
韶峰耸翠。韶山八景之首,舜于此奏韶乐舜过长沙并未逗留,而是直赴衡山而去。
在衡阳,一行人舍弃了左侧水量较大的耒水,却逐水量相对不大的蒸水而上,至韶山。
在韶峰,短暂驻跸,奏韶乐。
静静的紫水。湘江流域舜沿江广布恩德在潇湘二水交汇处,舜依然选择了继续溯湘水而上。
随后,寻紫水至大庙口,亦短暂驻跸东安舜皇山。
此后,他并没有折返萍岛,再沿着古深水(潇水)去寻找“象之有庳”。
而是又继续逆流而上,转往全州等地的湘水最上游,并折往东南的群山之中。
这么一来,就彻底错过了与定居于潇水支流旁的象的会面。
东安舜皇山,有“天设湖南第一峰”之誉不料,舜帝刚出零陵郡界至苍梧郡境内,即崩。众人只得立即扶柩北归。
北归,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自然须选择最快最近的路径。
水路,是当时毫无疑问的选择。
因此,五岭之间所有往北流淌、能归于长江水系的、又能承载起帝王规制灵柩的、稍大些的河流,都被纳入视野。
宁远县母亲河一一泠江河,古称泠水舜崩之地,应该是距泠水最近。
于是,众人直奔泠水而去。
有资料称,扶柩队伍千辛万苦自“南往东北”方向翻越了九嶷山,至山之北麓。
舜帝陵北地形图九嶷山,东西向横亘在苍梧与零陵两郡间,而南北向的萌渚岭几乎与之相连。事实上,大萌渚岭就包括九嶷山。
其时,一行人扶舜柩,选择了径往东北方向翻越九嶷山,拟去往泠水,好经泠水下潇水达湘江。
而没有折回往西北方向走,选择经深水、沱江下潇水去洞庭。
据此推测,舜崩之地,应在萌渚岭东麓、九嶷山南侧的狭窄山坳处。汉时,确属“苍梧之野”。
九嶷山与“五岭”关系地形图估计是由于山高林深、路途艰险,负柩而行、运输又特别困难,加之九嶷山地形地貌相似(“疑焉”),从而耽误了舜帝灵柩北归的宝贵时间。
尸体已无法运回故土,只好就地掩埋在九嶷山下、泠水之畔。
所以,称“泠陵”!
泠水河畔九嶷山下,宏伟肃穆的舜帝陵舜崩后,演绎出娥皇、女英二妃千里寻夫不遇、洒泪成斑竹的故事。
所以,又称“零陵”。
“零”者,涕零也。“泠”,水名之外,亦有液体滴落之意。故可通用。
司马迁著《史记》时,九嶷山的山脊是零陵、苍梧二郡的郡界。舜葬之地已是山北,“是为零陵”。
永州零陵区的朝阳岩文字之学,古人称之为小学。
但为较好厘清各地名间的关系,探知其由来,确有必要就与零陵地名有关的“字义”先普及一下:
“零”,徐雨貌。
其用于数字义,得南宋之后了。最先出自罗泌所撰《路史》。
其书讲,上天皇发明数字和天干地支。数字中就有“零”,表示“没有”。后又从零星义发展作为“不足整数”,从无到有了,如零头。
而“零”作为空位数,则到十九世纪了。清代华蘅芳著《学算笔谈》后才流行开来。
“零”,自始至终都没有表示“最大数”的含义。
南宋罗泌撰《路史》。三皇记顺便说一句,舜在五帝”中的排位,并不靠前。绝大多数的古籍中,还将舜排在最末。且“天下明德自舜始”,因而,其陵制也不可能僭越前移。
因此,把“零陵”当作“天下第一陵”,乃想当然,自以为是或以讹传讹。
建国初期零陵专署驻地零陵县芝城镇地图“泠”,液体滴落。
用作水名时,《水经》里共记有三条泠水:“又零陵有泠水”。《水经注》曰:泠水,南出九疑山,北流经泠道县。
许慎《说文解字》现代通俗版封面“陵”,《说文》对陵字的解读为:从“阜(高土堆)”、从“夌(四方形)”,即高大的封土堆,从而专指帝王墓。
当然,也指非人工的山峰。例如“山无陵,江水为竭”。
泉陵等带“陵”的地名中,凡没有帝陵的,都是此意。
秦始皇陵。高大的人工封士堆雄伟壮观不得不说,除古零陵郡治两地拥有“零陵县”之名外,还有一地也曾设置为“零陵县”,并且同在湖南。
它,就是今张家界市慈利县。
这个另类的“零陵县”,由武陵郡的零阳县改名而来。自隋开皇九年至十八年,零陵之县名共用了九年。
其“陵”,亦非帝王陵墓,而是垒土高台之意。借指春秋末,周平王之孙白胜在零水河畔垒士筑建的“白公城”。
慈利县风光。隋朝改零阳县为零陵县慈利县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建制史: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这里即置慈姑县,属黔中郡。故治就在今慈利县的白公城。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年),将慈姑县改为零阳县,以其治所在零水之北得名。黔中郡同时更名为武陵郡,零阳属之。
零阳,吴永安六年(公元年),为天门郡治所。魏恭帝二年(公元年),为石门郡治所。
隋开皇九年(公元年),改零阳县为零陵县。
秦始皇画像。名郡黔中、武陵俱已扬尘关于永州、泉陵、芝山等地名由来,在下另有专文解读,本篇不赘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