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大殿
如图:皇帝大殿遗址1
在波光粼粼,烟霞浩渺,胜似蓬莱仙境的全州天湖有一处水下文物奇观——皇帝大殿。大殿位于天湖河谷盆地。其遗址宽不足一亩,零星卧着石阶、石柱、石窠、石门槛、瓦片等,台阶数级,殿坐北朝南。沿石阶往下有一口条石围砌的长流水井。
如图:皇帝大殿遗址在天湖水底
年,全州县政府组织县水电局等单位人员,首次进入大西江高山地区进行考查,发现了该山区高水头水力资源。
如图:皇帝大殿遗址与九龙归位地相位置
年,全州县在大西江源头处名为“皇帝大殿”的河谷盆地上建成天湖水库。从此,皇帝大殿遗址被淹没于碧波荡漾的湖底。
如图:皇帝大殿遗址2
今年早春湖水干枯,天湖水下文物奇观——皇帝大殿终于现出了久违的神秘的真容。
如图:皇帝大殿遗址3
陆晓波老师的镜头给我们留下神秘。
如图:皇帝大殿遗址4
近日摄影爱好者和驴友纷纷前往探秘。
如图:皇帝大殿遗址5
如图:皇帝大殿遗址6
如图:皇帝大殿遗址7
如图:皇帝大殿遗址8
如图:皇帝大殿遗址9
附:天湖皇帝大殿探秘
皇帝大殿非常神秘,它处天湖景区处全州九疑山“九龙归位”地相之中。这个“九龙归位”地相在民间叫天子岭。有说皇帝大殿与南明永历帝在全州组织反清复明斗争有关;有说皇帝大殿与祭祀舜帝有关。
这个皇帝大殿遗址是否与祭祀舜帝有关值得大家去探秘!
《全州舜帝行宫和皇帝大殿的故事》(作者:王富生)就说到了在全州九疑山的山下有舜皇宫,在九疑山的山上有祭祀舜帝的皇帝大殿。
皇帝大殿所在的“九龙归位”地相是全州九疑山的西向山脉,是九疑山的发端地,处大西江镇、才湾镇、西延(今资源县的东部)之间。“九龙归位”地相是一条绵长的山脉,其发端地是由九条山脊共一山顶的大山而名。这座大山的山脉从大西江镇发端,西向延伸到才湾和资源县境内。相传舜帝葬在全州九疑山,这个“九龙归位”的地相在全州和资源二县的民间又叫它为天子岭。
“九龙归位”地相的九疑山下还有祭祀舜帝的舜帝行宫、虞帝岭(民间叫皇帝岭)、零陵屋、祀山、二妃望夫岭及舜帝二妃为舜帝殉情的湘川赤壁。
九疑山“九龙归位”的景色很美,有天湖景观,有空中草原,有小黄山,有黄金大峡谷,有高山溜冰场等丰富的自然景观。
置身这里宛如仙境,美不胜收。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了解一下舜葬全州九疑山是为零陵的历史。
皇帝大殿所在的“九龙归位”地相一带的舜文化沉积厚重。
先秦古籍《山海经》、司马迁的《史记》和《全州志》都记载舜帝葬在“九龙归位”地相这一带的九疑山上。
《全州志》记载在全州西北山地的越城岭支脉之上有九疑山。《全州志》又载:“《书》(注:《尚书》):五月南巡至于南岳。《家语》(注:《孔子家语》):舜嗣帝五十载,陟方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山海经》《礼记》皆云。然(后)太史公谓: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全州志》上写明了全州在古时候之所以叫零陵,为零陵地,是因为舜帝“而葬焉”,原来是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的全州,而葬在了全州的九疑山。
全州九疑山因舜葬九疑而名。九疑山山脉从大西江镇发端,西向延伸到资源县境内,东南向延伸到龙水、才湾、绍水、咸水等五镇境内,是一条绵长的山脉。
皇帝大殿所在的“九龙归位”地相在全州和资源二县民间叫天子岭。马宽宏先生在《民国时期资源设县之经过》写到此天子岭的山脊是全州和资源二县的县界之地。
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且“九龙归位”地相的天湖景区是舜帝圣葬之地,这在先秦古籍《山海经》和司马迁的《史记》及地方方志等都是有记载的。
舜葬九疑是为零陵。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而在今全州县地设置秦县建制零陵县。县治在全州县城西南78里处(今咸水镇老拱桥头或凤凰建安司一带)。秦始皇还曾南望古零陵县今全州境内的九疑山方位遥祭了舜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司马迁论定了舜帝葬地在全州九疑山。他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舜帝葬于全州这段历史: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司马迁是治学严谨的史学家,他为撰写《史记·五帝本纪》,“窥九疑,浮于沅湘”,亲临全州九疑山做了实地考察,并根据西汉的前朝秦代的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而在今全州县地设置秦县建制零陵县的历史,而郑重地作出了这个历史结论。
这个历史结论是说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山,零陵地名最早出现在今广西全州,其原因就是零陵县内(今全州县地)有九疑山,舜帝就葬在零陵县境内(今全州县地)的九疑山。自此,舜帝与九疑、零陵便融为一体。
舜帝葬全州九疑山“九龙归位”地相的天湖景区一带是由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山海经》定位的。
《海外南经》载:“三苗国在赤水东”。舜帝南巡的三苗在赤水(资水上源夫夷水)的东面,舜帝南巡到达全州,全州九疑山就在赤水的东面。
《战国策》载:“昔者,三苗之居……文山在其南。”文山地望在全州有史为据。清代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第18页)载:“洮水在城北三十里,发升乡山屋源,有二源,左出灵源寨万乡界上,右出风王殿岭。……经文山下,……傍会湘水。”此文山就在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东面。“三苗之居,……文山在其南”,是说三苗国的南界到了全州境内的湘江以西的越城岭山脉的东支主干即全州西北的山岭。
《大荒南经》载:“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而清代嘉庆年间的《全州志》卷之首·图(第9页)的西延地图就根据全州西延扶夷苗地仍保留着先秦时期的“赤水”这个原始河名,将流经赤坨、赤水洞的夫夷水标注为“赤水”。这条赤水的东面就是苍梧之野的全州九疑山“九龙归位”地相的天湖景区一带,二者也完全一致。
《海内经》载:“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秦始皇在秦代设立了长沙郡零陵县,而在全州九疑山的北面有界牌的地名,这个界牌是古零陵县全州与秦汉时期武冈县(今新宁县)的分界线。
在全州九疑山的东面有全州文山,这条文山山脉是古零陵县和古洮阳县的天然分界线。恰巧全州的这座九疑山“九龙归位”地相的天湖景区一带就在全州的界牌和全州文山之内,也与“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的描述完全吻合。
《海内东经》载:“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注:陬,山的角落)而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东南就是湘水发源的海洋山,发源于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海洋山的湘水向外流出,正好流经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东南角。湘水的上游在古湘源地区,是沿湘水的发源地海洋山西环而流的。湘水最后往下流入洞庭湖。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与“湘水出舜葬东南陬”所描述的方位相互吻合。
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东南角有娥皇、女英在为舜帝殉情的湘川“赤壁”,并建有祭祀舜帝二妃的湘源二妃庙。
屈原追寻德圣舜迹到达全州九疑山祭祀舜帝。“屈平窜湘源”——李白说屈原(名平)因为直谏而被流放到了全州(唐代时的全州称湘源县)(《古风·殷后乱天纪》)。
古往今来,不少过往全州的墨客骚人曾写到全州西北山岭的九疑山。唐代诗人张泌写有《晚次湘源县》:“烟郭遥闻向晚鸡,水平舟静浪声齐。高林带雨杨梅熟,曲岸笼云谢豹啼。二女庙荒汀树老,九疑山碧楚天低。湘南自古多离怨,莫动哀吟易惨凄。”诗中的湘源县就是全州县的前置。
此诗是张泌在当天晚上住湘源县而作,当时湘源县的县治在今全州镇柘桥,县治处舜帝葬地九疑山的东南角,这里沿河与湘源二妃庙相望。诗中的“二女庙荒汀树老,九疑山碧楚天低”就着意凸显了全州湘源二妃庙和全州西北山地中的九疑山这两个特写镜头。
舜帝的文化遗存集中在全州西北的九疑山和舜皇山一带。
舜帝在全州留下的大恩大德,全州人没有忘记。全州人敬舜帝如同敬自己的祖公老子一样,叫舜帝为舜皇爬爬(注:全州人称尊祖父以上的老人或先人为爬爬)。
全州人将舜帝在全州升乡、万乡、长乡住过的地方叫舜帝庙村、天子屋场、舜皇宫。
在舜帝过世的万乡,建起了以舜帝葬地零陵命名的为舜皇招魂守灵的零陵屋。零陵屋是以舜陵“零陵”命名的地名,相传舜帝南巡时驾崩在这一带,按先秦风俗仪式要进行招魂。为让舜帝魂还复体,便在此舜帝驾崩之地,建造起专为舜帝招魂的房屋。零陵屋地名也因此而冠以舜陵“零陵”之名,在民间叫成了零陵屋。这个零陵屋当是祭祀舜帝的舜庙雏形。
民间故事《全州舜帝行宫和皇帝大殿的故事》讲到了在舜帝葬地全州长乡和万乡后面的九疑山上建起了祭祀舜帝的皇帝大殿。
在舜帝教人农耕的升乡、万乡和长乡这些地方建起了祭祀舜皇的玉陛源舜庙、大庙脚舜庙、万乡河旁的虞帝庙、舜帝行宫。
旧时,每年过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前,我们全州人要给舜帝做生日,拜舜皇爬爬。
相传,舜皇爬爬的生日在农历八月十三,全州民间在农历八月十二就开始在祭祀舜皇的场地舜皇宫、天子屋场、皇帝大殿、玉陛源舜庙、大庙脚舜庙、万乡河旁的虞帝庙等祭祀场地为舜帝祝寿,到了八月十三舜帝生日这一天为舜帝正式拜寿。
至今在全州升乡、万乡、长乡一带民间仍传承着大堂请圣迎请尧帝和舜帝的祭祀仪式,即在全州农村每家每户立家堂,安香火时,要由师公做法事迎请尧帝和舜帝。“大堂请圣”的唱词有:“东岳治天尧舜帝,南岳师天尧舜皇,西岳崇天尧舜皇,北岳安天尧舜皇,五岳五天尧舜帝,五岳五天尧舜皇。”
在万乡一带还曾有到舜庙迎请虞神(舜皇)到神仙坝祈雨和到九龙归位地相祭舜皇,祈祷风调雨顺的习俗。
(注:文中用到不少文友的图片,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