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回全州,闲暇之余邀了曾在白宝乡工作过的兄弟去看了一下修建于六十二年前的灌江渠“跃进涵”,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此行所见。
▲跃进涵位置导航图,图片可双击放大!灌江渠的“跃进涵”是在修建灌江渠时为了方便群众通行在渠道下修建的一个涵洞。“跃进涵”位于全州镇五里坪村,在从五里坪村去白宝乡下白面村的路上。从东门大桥出发到福进涵不到4公里,开车几分钟就到了。今后灌江大桥通车后从灌江大桥过去就更近了。
▲涵洞内涵洞内本是能通车的水泥面公路因连续几天的强降雨,山洪汇聚从涵洞流过,导致涵洞变成水道了。
涵洞的上面用水泥拌砂石塑的三个大字(不是雕凿出来的),由于年代久远,字已经完全脱落了,第一个字脱落严重很难辨认,像是繁体的“福”字,又像是“躍”字,第二个字和第三个字笔画痕迹稍清晰一些,第二个字像是繁体的“進”字,第三个字是行书的“涵”字。涵洞建设的年代正是“大跃进”的时期,经综合分析,推断是“躍进涵”三个字。如果哪位网友知情,请在留言区告知详情!下图是我推断后通过数字技术还原的图。
▲这是通过数字技术还原的图涵洞的上面除了“躍进涵”三个大字外,上面有“公元一九六0年”,下面落款是“绍水人民公社造”(字迹也不是很清楚)。从这些文字记载可以知道,渠道下的这个涵洞建设于年。另外也可以知道,当年是举全县之力去修建灌江渠,这一段是由绍水公社(今绍水镇)出资出力建造的。在涵洞的顶上,正中竖立了一个石雕的五角星,两边立有一对石狮子。
在涵洞口的两边还塑了一副对联,字也脱落了好多,但基本上还能明白其大意,通过上下词联想,我把对联还原如下:
MZX英明领导民工们干劲冲天从今起田连阡陌谷满仓
GCD恩泽似海广众们畅谈不完想过去此地无水民心怅
最后那个字也看不清了,偏旁好像是竖心旁,我猜测是“怅、怏或散”字。两边还各有一列小字“刘荣题并撰联”,“拱渠落成纪念”。(注:标红的是分辨不清的字)
▲灌江渠从涵洞上跨过灌江渠从涵洞上跨过,穿过涵洞沿公路上山就到了白宝乡的白面村。
▲群山环抱的白宝乡白面村。▲蜿蜒在群山与阡陌间的灌江渠。新中国成立后,遵照伟大领袖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最高指示,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下,我国在经济极度贫困的情况下建成了不少伟大的水利工程,如河南省安阳的红旗渠。位于广西全州县的灌江渠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灌江渠即灌江水利工程该工程年6月开工至年6月竣工通水。灌江渠南起全州县两河乡白水村,在白水村拦河建坝引灌江(湘江上游支流)水入渠,渠水流经两河、枧塘、全州镇、永岁、黄沙河、庙头等乡镇,渠尾接近湖南省边界。整个渠系含支斗渠37条,共长90公里。流域灌田达4万多亩。该工程是全州县最大的引水工程。由于工程艰巨,全县人民历经两年苦战,付出了巨大代价才得以竣工。当时参加建设的群众来自全县各公社,他们自带粮、钱、工具上工地,除了记工分,没有别的劳动报酬。据说有20多位民工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致伤致残者甚多。
跃进涵是灌江水利工程的一个印记,通过这涵洞可以唤醒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忆,记住那段峥嵘岁月。关于灌江渠还有很多故事值得我们去追忆(如白水村拦河大坝建设、上翟村悬崖开山凿渠等等)。
▲登上山头回望,全州城尽收眼底。过了涵洞往白宝乡白面村方向登上山头回望,全州城尽收眼底。
▲离涵洞不远的山口有一座荒废的古亭。▲古亭。古亭规模很大,占地面积在70-80平米以上,基础石墙用的石料都是一块块巨大的青石。
▲古亭内立的几块石碑还算保存得较好从碑文记载可以知道,这个凉亭所处位置的地名叫“冲口岭”,凉亭在清代以前就存在了,乾隆三十七年(公元年)村民们捐资对凉亭进行了重修。此处古时是东山、白宝到县城的必经之路。从白宝去县城,在此凉亭歇了最后一肩,下山就到县城了。从县城回白宝,这是必经的第一个山头,到此都会在凉亭里休息一下。陪我同游的兄弟说,90年代,他在白宝工作,一超生户用牛抵押超生罚款,他和乡干部们牵着牛走的就是这条路。
一路上,我们聊了很多:
当年搞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事”、是基本国策,对超生户牵牛、牵猪、戳谷子,如今又鼓励大家生二胎、三胎。当年如果不是人口多,像灌江渠这样的大工程,还真不一定能建起来……
冲口岭凉亭的石料在修灌江渠时没有被抬去修渠道,算是躲过了一劫,但随着通东山、白宝的主要公路未经此地,凉亭也被冷落,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如果能有人出资重修,这也不失为一处怀古思今的好景点。
灌江渠建设好后,给流经的区域免除了干旱之苦,为群众生产生活曾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粮食价格偏低,导致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当年的灌江渠的很多区段已失去了灌溉作用。但为此出力出汗献出生命的那些人是值得敬仰和纪念的,当年气壮山河修渠道、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建设精神是值得歌颂和纪念的,将来会建一个呈现这段历史和事迹的纪念馆吗?
唉!是不是我们想多了……
附:
▲年2月在两河白水村拍的灌江拦河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