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量寿佛为何选择在全州宝鼎岭隐居兼谈白云

一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513569.html

▲夏日蓝天白云下远眺宝鼎岭白云峰

位于全州县与资源县交界的宝鼎岭上有一座寺庙,相传是全州湘山寺开山祖师唐代高僧全真和尚(即无量寿佛)曾经隐居修行过的地方,这座寺庙民间叫法很多,有叫它宝鼎寺的,有叫关圣殿的,也有叫它寿佛庙的,本文我只称它为白云庵。宝鼎岭白云庵的前身今世,之前已有专家学者在做过详细的研究后给出了答案,这里不再赘述。今年5月下旬,我登上宝鼎岭并在白云庵住了一宿,对宝鼎岭及白云庵及周边环境做了一番实地勘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宝鼎岭和白云庵吧。宝鼎岭及白云庵所处位置的地形、地势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白云庵所处位置的地形、地势。

▲这是从南往北看

从上图可以看到,宝鼎岭主峰处在越城岭山脉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一条群峰带上,这些山峰海拔普遍都在米以上,最高峰真宝顶海拔达米。这系列山峰是湘江流域与资江流域的分水水岭,也是湘江气流槽与资江气流槽的分界线。

▲从北往南看

▲从东往西看

秋、冬季从北方来的冷空气沿着资江河谷南下,被越城岭山脉阻挡并抬升而减弱;春、夏季从南方来的湿热空气沿着湘江河谷北上,被越城岭山脉阻挡并减弱。

▲从2D卫星图可以看到宝鼎岭主峰-白云峰-白云庵三点基本呈东西一线

▲建在白云峰正东方缓坡区的白云庵

白云庵建在白云峰正东方的缓坡区,这就像一张躺椅,白云峰是靠背,白云庵就像是坐在椅子上。从北面刮来的风被其北面唐家山、观音山等高地挡住后并减弱,风到达白云庵所在的这个缓坡区风力已经大大减弱。

另外,无论是从南来的气流还是从北来的气流遇到这一山脉的阻隔,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气流中的水汽凝聚成雾、水,甚至结成冰,因此这一带极易产生云雾和雨水。充沛的雨水为宝鼎岭丰富植被的生长提供了物质保障,也成就了茂密原始森林的良性保护。

▲云中俯瞰白云庵

▲从南面看白云峰

在白云庵后不远(约20-30米)的山腰处有一口山泉,该山泉四季不涸,为生活在白云庵的僧侣们解决了常年饮水问题。近年来,白云庵的僧人又在白云峰的东坡上另开辟出了一个水源点,安装了一个蓄水罐,从此白云庵就用上自来水了。为了防止大旱的年成无水可用,住白云庵的先辈们还在白云庵北面的谷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了一个大型的蓄水池。

▲白云庵东北面的蓄水池

▲白云庵前的空地

白云庵前有一块空地,空地前面还有一个临崖的平台,总面积将近一亩左右。

▲白云庵主殿的周围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围墙

▲白云庵的花岗岩石墙

石墙进一步为白云庵的木建筑主殿起到了很好的遮风挡雨作用。石墙建于何年无法考证,从清代蒋啟敭写的《游覆釜山记》可以了解到在清嘉庆以前这里有“前后殿二重,左右有观音阁、父母堂及僧寮、客舍、庖厨数十间”——规模不小啊!

▲白云庵厨房门口的视野非常开阔,吃早餐时也可领略到美丽的风景

▲在白云庵前的望乡台上向东眺望,若天气晴好全州县城清晰可见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是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因此,人们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就会考虑到要有山、有水、有田地,在建造房屋的时候就要考虑起居的舒适性、出行的方便性、居住的安全性等,这一切都与风水有关。按当地条件白云庵是最佳选址。

全真和尚为什么选在覆釜山隐居、修行?为了避唐代那场毁佛灭佛之难,全真和尚来到覆釜山隐居、修行达12年之久,初步分析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覆釜山四面是陡峭的悬崖,山高路险常人罕至,在此隐居可避开朝廷追责,也可免世俗干扰。二、覆釜山有四季不涸的山泉,为生活饮用和耕种灌溉提供了水源保障。三、在白云庵附近有相对平畴的土地,利于耕种。如果不同季节种不同的庄稼和蔬菜,加上不同季节可采撷一些山货做补充。四、覆釜山海拔高,可俯大地、观日出、赏云海,采天地之气,更利于修行。五、白云庵所在之处有白云峰为依靠,有北面群山阻挡了北风,在此搭建屋舍是较为理想的日常起居之所。六、覆釜山离署地不过80余里,离最近的村庄不到20里,下山采购油盐酱醋较为便利;有百姓来求助或下山救助也方便。七、每到寒冷冬季,可退居至东面半山处的苦炼庵。苦炼庵也具备极佳的宜居环境。宋代曾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的张琮在《覆釜山苦炼庵记》里写到:其旁有田,有药畦,有羊区,可耕可莳,以食其力。晨香夕灯,左瓶右钵,一尘不染,万缘寂然。。

风水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科学,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不是什么神秘的玄学,也不是什么迷信。风水、地理是依据天体的方位和地理的形貌而决定它对于人的影响力的好坏利弊,这是属于自然,也是属于常识的。顺乎自然即可以得天时之正、获山川之利;背乎自然,则相反。

佛教虽然不信风水,但也不排斥风水。当然,我们也不能单纯地用风水学去定义全真和尚为自己隐居选址的科学性。作为一位高僧,全真和尚选择覆釜山隐居修行是跟他博学广识分不开的。

以前的白云庵是在现在的这个位置还是在圣水岩呢?

▲圣水岩

圣水岩是覆釜山主峰东面一个凹入崖壁的缺口,面积不大,这里虽可避风雨,但不适合长期居住。从白云峰过定心桥到圣水岩,往返的小路“斜横绝壁,下临无际”“举步石不受履,微风至覆欲坠”,稍有不慎就有堕入深渊之危险。如果只是去到圣水岩看看风景,体验一下舍身崖之险峻,或是在圣水岩“辟谷修行”住上十天半月的,倒是可以理解。全真和尚来到覆釜山隐居的时候,已经是年过百岁的老人了,就算他身体再好,步履轻盈如壮年,但终究那段路的危险系数太高了!谁会在选择常年居住地的时候不把生命之安危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上来呢?再回到前面对白云庵所处地理位置的分析,全真和尚虽年事已高,但吩咐信徒弟子们帮砍几棵大树在现在白云庵这个位置搭建一个简单的茅屋居住下来还是合乎情理的。

庵和寺有何区别?

民间常把寺理解为和尚居住地,而庵是尼姑的居住地。这个是错误的认知。造成这个错误认知的原因,主要是自古以来僧多尼少,尼姑居住的地方相对于和尚居住地规模小而简陋。其实寺和庵名称之别,不是由是住和尚还是住尼姑决定的,而是由僧尼的居住区建筑规模来决定的。如湘山寺规模大,有诸多殿宇、有供僧尼居住的房舍,也有供香客居住的客房等,所以称之为寺。而庵往往是建筑规模小,可容纳僧尼人数较少,因此称为庵,如苦炼庵、白云庵是和尚居住的,因规模小所以也称为庵。寺与庵不同还有一个表现特征就是,寺院因为建筑多,建设规模大,凭一己之力很难完成,一般都有官方支持,而庵建设规模小,往往是民间行为。当一座庵随着知名度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其名称也就由“庵”转换为“寺”了。

白云庵现状

▲这是白云庵大殿前的正门入口处

▲关帝神像

白云庵大殿前的正门入口处由两道门组成,两道门之间摆放着一尊关帝像,上面刻有“关圣殿”,门额上面的墙上还写有“宝鼎寺”。据考,“关圣殿”是清代人所为,而“宝鼎寺”是近代人所书写。

▲正门的后面

▲关帝像的背面神龛里摆放的神像,手里拿着一把宝锏。不知是何方神仙,摆在此有何寓意?

▲白云庵大殿内

如今,白云庵用上了太阳能,手机充电、夜间照明基本够用。院子周边有诵经声在日夜不停吟唱,走近一看原来是用太阳能驱动的录音播放机发出的声音。现在的白云庵十分简陋,设施极不完善,真期盼白云庵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座规模较大、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寺院。为了与宝鼎岭保持称谓上的一致叫宝鼎寺也罢,但如果与这里常年白云相伴的特殊自然景观相匹配,并与古籍中记载的白云庵相延续,命名为白云寺或许更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7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