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西全州县龙水镇的桥丫亭
丫鬟又称丫头,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特殊的阶层。丫鬟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因为做丫鬟的人都是贫苦老百姓家的女儿,她们通常是连饭都吃不上,所以让她们在一些富贵人家中当下人,以讨口饭吃。家喻户晓的《红楼梦》可谓是一部主子与丫鬟的经典名著。在广西桂北一带,也流传着很多与丫鬟有关的故事。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座亭子,传说就是当地为纪念一位丫鬟而建的。另外,相传这座亭子还与明代全州籍的探花郎舒弘志有关。让我们一起去探个究竟。
00:55前年春节初六(年2月17日)那天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我和夫人开着车到郊外踏春,顺便带了一点过年的剩菜以便中午走到哪就在哪野炊。从全州县城出发往龙水镇方向走,过了桥渡村,公路一直沿着万乡河延伸,路边的稻田里油茶花开得真艳,在磨头村的时候我把车往左开,过桥跨过万乡河进入一片开阔的田垌间,远远地见到有一座长廊式的亭子立在田垌中间的路边,我把车在亭子旁停下,看到亭子旁边有一条小河,溪水清澈,溪畔的黄花鲜艳,于是决定中午在此野炊,好好地享受一下这片美丽的景观。
▲航拍桥丫亭,远处是五台山,山脚是双车村,著名的“石霜故里”碑就在附近
▲亭子的西南边是一条水渠
▲正是油菜花开的季节
从亭子上的碑文记载了解到,这座亭子名叫“桥丫亭”。亭子为四开间,南面的山墙是封闭型的,其中靠南的一间砌了东西腰墙,坐西向东,东西通透。北面的山墙有一个拱门。
▲亭子北面山墙上有双凤朝阳的图案,中间嵌了“天地席幕”四字
▲在亭子里面往北面看
亭子由六根粗大的方石柱子支撑,每根柱子上都刻有对联或碑记。
▲这是中间2根石柱上的碑文,落款是乾隆五十三年
▲这是中间西面石柱上的重修碑记,落款是乾隆五十八年中间石柱的碑文记载了建亭的原因是为往来者蔽风雨冰雪炎日,落款时间是乾隆五十三年(年)。在石柱的一侧另有乾隆五十八年(年)重修时的捐款记载。碑文中没有提及丫鬟和舒弘志。
▲这是南北两对石柱上的对联
刻在石柱上的2幅对联字迹清晰可辨,行楷字体,运笔酣畅有劲,笔划间透出书法的美感。对联分别写着:任重而道远不妨坐坐,暑往又寒来何事忙忙
四面云山舒笑傲,一亭风月壮游观(舒笑傲,一语双关。难道此联为舒弘志所书?)
▲顶梁上面写着:道光七年…立。
▲顶梁上写着:乾隆五十三年立
▲这是亭子里靠南的开间,两边有腰墙。
山墙上画了一幅《丫亭神话图》,图中还写有“弘志功德沛江川”、“丫女俏魂观凉亭”的文字,落款时间是年10月。画的两边写了一幅对联:
万乡垌田沃全靠千人挖沟两岸五谷丰登
仙人沟水流多亏一丫捐躯百村六畜兴旺
道光七年“重建桥丫路亭碑记”
墙体里嵌入了4块相连的碑,碑文是“重建桥丫路亭碑记”,落款的时间是道光七年。文中说亭子在道光六年春突然倾頽,大家集资重修,亭子“仍其旧规,另增拱门墙垣”。这说明,亭子北面的拱门墙是在道光七年这次重修时增建的,但文中还是没有提到之前建亭的原委。
▲这是年维修桥丫亭时的碑记
年维修碑文中说到,这座亭子与明代全州的探花郎舒弘志有关。说是舒弘志看到那一带田垌缺水,于是奏请朝廷,准旨兴修石脚堰,开渠仙神沟引川江之水灌溉辛竹上下田垌,施工凿渠在白露塘山中那一段时,遇到困难,工程受阻,于是将一姓刘氏的丫鬟杀了来祭祀神灵,渠道才得以修通。在修渠工程完工后建此亭纪念,故特将亭取名为“丫亭”。乾隆碑和道光碑都称此亭为“桥丫亭”,但碑文都没有关于姓刘丫鬟的记述,也没有关于舒弘志的记载。为什么呢?我综合了各种资料和收集到的信息,作了如下的初步分析:
1、既然乾隆版和道光版的碑文里面都把这个亭子叫“桥丫亭”,民间也有关于“丫头亭”的传说,那么这座亭子肯定是跟丫鬟有关。这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凭空捏造的故事。
2、工程开工杀一条狗或杀几只鸡这种祭祀活动,至今都在延续。古代重大工程以人作为牺牲祭祀的行为是真实存在的。杀一个地位卑贱的丫鬟,在那个年代不足为奇。
、丫鬟虽然地位卑贱,但终究是人,而且她的牺牲换来了渠道修通、田垌不再受干旱,换来这一带六畜兴旺,群众对这位丫鬟是抱有感恩之情的。
4、因一项工程去杀一个人,毕竟不是很人性的事,传统道德也不允许,因此不便宣扬,所以碑文中不便记述。
5、在丫亭的旁边就是舒家村,如今该村没有一家姓舒,都是蒋姓和唐姓人家。舒家村的村名据说与明万历十四年(年)高中进士第三名(探花)的舒弘志有关,相传该村曾是舒弘志祖辈的私人庄园,这个可能性很大。舒弘志的父亲舒应龙,明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兵部尚书。舒弘志的祖父舒纲,弘治十四年()举人。舒弘志的曾祖父舒文奎也是明代举人。这样一个世代显赫的家族,在此地拥有私人庄园也不奇怪。另据史料记载,舒弘志的父亲舒应龙万历二十三年()被革职为民,曾回全州度过了一段隐居的生活,直到万历三十九年复出,或许这个舒家村就是其隐居之所。
6、为了舒家庄园周边的田垄能得到很好的灌溉,引水修渠也就很好理解了。而且,凭舒家的实力,不奏请朝廷,他家照样有财力修得起这渠。至于是不是舒弘志奏请朝廷并获恩准,史料无记载,也无可考究。但因舒弘志是探花郎,知名度高,民间把故事往他身上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7、也正因为水渠是否是舒弘志所修无史料考证,所以乾隆五十三年建亭子时没有把舒弘志写入碑文。
8、就算沟渠是舒弘志倡导修建,舒弘志毕竟是前朝的人,乾隆时已是满清的天下,碑文又何必去宣扬前朝的修渠之事呢?
9、乾隆五十三年(年)的碑文,字里行间找不到半个重建、重修的记述,这时离舒弘志时代已经过去了2百年,舒弘志时代是否在此修了亭子也无从考证。
10、年重修桥丫亭的碑文是在乾隆碑和道光碑的基础上,加入了民间传说而成的文,文章也融入了当地百姓对献身丫鬟的感激之情。
11、石柱上的对联“一亭风月壮游观,四面云山舒笑傲”,或许是后人们的联想,认为“舒笑傲”是一语双关,因此把它与舒弘志联系在了一起。
对以上分析,您如有不同的见解,请在留言区指出。
▲这是年维修桥丫亭时写的凉亭公约
▲这是年维修桥丫亭时写的做人歌
▲午餐前,我航拍了一下这座亭子。
▲丫亭位置图
在丫亭,我们架上炉灶,简单地野炊之后,往长井、寨圩方向继续游荡。
▲舒家村前的兴隆庙
▲阳光下,梨花吐蕊春意隆/长井村边
▲黄橙橙的油茶花也在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春光
▲鸭子们也没闲着
▲这是位于寨圩(渡船塘)桥头的红卫亭
红卫亭里有很多语录,这个亭子也是很有故事的呢!以后找时间再去探访。
写在后面:探访桥丫亭之行过去2年了,一直没有成文,主要是对这座亭子背景掌握的资料太少,怕写出了的东西误导群众、贻笑大方。最近在蒋钦挥老师主持下整理民国版《全县志》,查阅县志也没有查到关于这座“桥丫亭”的记载,之前由蒋钦挥老师主编的《走进龙水》一书也没有收录这座亭子的故事。像这样有故事、有历史的古亭,现今能保留下来的不多了。为此,我突发重写这座亭子的冲动,把它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