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市全州县的历史建制与舜文化根脉1

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始祖,中华道德文明之源就是舜文化。湘桂古道上的舜文化源自舜帝南巡。上古时期,中原部落联盟(尧舜禹)为加速国家统一,多次讨伐南方的三苗部落联盟,战败后的三苗余部逃往南方苍梧(注:此苍梧为先秦苍梧非今广西梧州苍梧)。禹主张对三苗继续征伐,舜帝不赞成,而主张德服感化三苗。于是舜帝南巡,亲往“三苗”之地,怀柔德服三苗,不幸的是舜帝在苍梧之野驾崩了,葬在了九疑山,舜帝之陵就叫零陵。

秦始皇为了纪念舜帝葬于九疑山,在全州县地设立了第一个以舜帝葬地舜陵命名的县,名零陵县。随后,汉武帝又在全州县地设立了第一个以舜帝葬地舜陵命名的郡,名零陵郡。二千多年来,尽管全州历史建制地名不断变化,作为古零陵县、郡后来都从全州迁到了今湖南永州芝山成为了老零陵,但在全州历史上的这些建制地名都与纪念舜帝及二妃娥皇、女英有关,舜文化的历史根脉始终贯穿其中。

现就全州的建制沿革及建制历史地名所贯穿的这条舜文化历史根脉进行浅释,以与永州的专家学者共同挖掘湘桂古道的舜文化遗存,共同打造好湘桂大零陵文化圈,促进湘桂古道的湘桂经济走廊的形成和发展。

一、全州建制沿革

战国时,属楚之长沙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年)于境内置零陵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南39公里处,隶长沙郡。

西汉元鼎六年(前年),在零陵县境东北部置洮阳县,治所在今永岁乡梅潭村后坡山上。当时,全州县境南北并存零陵、洮阳2县(注:洮阳县包括全州升乡的文桥、庙头、黄沙河、永岁等四镇和东安县)。同时,析桂阳、长沙郡南部置零陵郡,郡治驻零陵县,零陵、洮阳2县隶零陵郡,领零陵、始安、洮阳、营浦、都梁、冷道、泉陵、钟武、营道、夫夷等县。

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零陵郡改称九疑郡,洮阳县改称洮治县。东汉建武初复旧。

东汉建武年间(25—55年),零陵郡治从零陵迁至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北)。是时,零陵县对郡而言,称小零陵,仍在全州。

三国时期,刘备逝世前(年),零陵(小零陵)、洮阳二县属蜀,之后属吴。

晋、南北朝时,承汉制,零陵、洮阳二县仍属零陵郡。

隋开皇十年(年),废零陵、洮阳、观阳(今灌阳)三县置湘源县,县治在今全州镇柘桥村,又废零陵郡置永州总管府,湘源县隶之。隋大业三年(年),裁永州总管府,复零陵郡,仍辖湘源县,灌阳分出另置县。

唐初,治袭隋制。唐武德七年(年)灌阳县又并入湘源县,唐上元二年(年),灌阳县再次分出置县。

五代十国时期,梁太祖朱温开平元年(年)封武安节度使马殷为楚王,湘源县属马氏楚国。

后唐天成元年(年),李嗣源称帝(明宗),因避其讳,将湘源改为湘川,仍属马氏楚国。后晋天福四年(年),从楚王马希范奏置全州,同时改湘川县为清湘县,与灌阳同属之,州治在今全州镇柘桥村。后周显德三年(年),州、县治所从柘桥村迁全州镇。此后境内历朝历代府、路、州、县治所均在此地。

宋朝沿袭唐制,宋天圣八年(年),扩建全州城。

南宋绍兴元年(年),改广南西路安抚司节制。

元至元十四年(年)四月,改全州为全州路,仍领清湘、灌阳2县,属湖广行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年),改全州路为全州府,辖县如旧。明洪武九年(年),全州府降府为州,并撤清湘县,其地属全州所辖,改隶属湖广永州府。明洪武二十七年(年)八月,韩观奏请将全州改隶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桂林府,下领灌阳县,州、县治所依旧。

清代,仍称全州,隶桂林府,但不辖灌阳县。

民国二年(年),改全州为全县。

年11月17日,全县解放,新成立的全县人民政府仍驻全州镇。

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全县为全州县。全州县名至今不变。

从全州的历史建制,可以看出全州与湖南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零陵全州到“老”零陵永州,两地是“一家亲”骨头连着筋。

但从全州的历史建制地名来看,依次是零陵、湘源、湘川、清湘,直到今天的全州(注:全州境内曾有洮阳县,辖地大部分在今东安县,但县治在全州永岁),这些历史地名都贯穿一条与舜文化有关的历史根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