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舜帝南巡,人们很容易忽略一个事实:为什么舜帝南巡的足迹遍布整个湖南,而舜帝在湖南的新宁、东安,广西的全州、资源留下的足迹那么多,那么真切,且家喻户晓?
答案只有一个,即舜帝并非南巡,而是“南征”。《淮南子·修务训》记载:舜帝“南征三苗,道死苍梧。”《史记·五帝本纪》:“舜帝继尧,践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跟司马迁笔下的《史记》记载的“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几乎是一样的。
跟司马迁相比,刘安在后世的名气似乎逊色不少,但不可忽视的是,刘安生活的年代比司马迁早,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他写下的文字可信度相当高的。至于到了司马迁那里,为什么变成了“南巡”呢?答案只有一个,即舜帝是以“南征三苗”之名,行“南巡三苗”之实(见《以“南征”之名行“南巡”之实:舜帝以德治邦悦服三苗》一文)。
远古时代自黄帝至尧舜禹,中原部落都跟三苗部落有过不同程度的战争。现在的有关资料,不知道曾经的“三苗”部落到底在哪里,尤其是舜帝“南征三苗”的三苗又是哪里呢?史书上几乎没有明确记载。
关于三苗,《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洪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舜皇山,有可能是三苗国腹地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最初的三苗部落在长江中下游的荆州与江淮。后来在舜帝的建议下,分散到东南西北,成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结合舜帝南巡的路线来看,很显然,符合“南征三苗”的只有“南蛮”部落。如果最初三苗以荆州、江淮为中心,那么三苗则在荆州、江淮的南边。古代部落的形成,跟今天的城市群落不一样。现今的城市一般都选择空旷之地,古代部落则喜欢选择在深山密林,有利于隐藏与自我保护。
据《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郭璞注:“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这里的南海,并非现在人们所知的海南以南的南海,而是洞庭湖。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上面所讲的“赤水”与“昆仑”,很大概率被视为横跨云贵川的赤水河与被誉为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其实不然。赤水河之名,是在明代才出现的,唐天宝十年(年)鲜于仲通征南诏,在为南征造势的檄文中第一次出现“赤虺河”的称名。明洪武十五年(年),在今四川叙永置赤水卫,改“赤虺”为“赤水”。由此可见,云贵川的赤水河并非《山海经》所记载的赤水。神话中道教众神仙居住的西部昆仑山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才出现的地名。同样的道理,西部昆仑山也不是《山海经》中所说的昆仑山。
那么,最早的昆仑山到底是那座山呢?答案是——湖南雪峰山。
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其实是湖南雪峰山据湖南民俗学家阳国胜考证,湖南“雪峰山”地名约定俗成并载入史册只有百年左右的历史。被称为雪峰山之前至宋代叫“梅山”,“梅山”之前叫“楚山”,“楚山”之前叫“会稽山”,“会稽山”之前与武陵山合称“昆仑山”。由此可见,最早的、或者说《山海经》中记载的昆仑山,是现在的雪峰山。
广义上的梅山是湖南雪峰山在古代地理学界的称呼。《宋史·梅山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今湖南长沙等地),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其北则鼎(鼎州,今湖南常德等地)。”当然,这个其地千里的梅山,就是现在的雪峰山区。
那么问题来了,《山海经》中的“赤水出昆仑”作何解释呢?赤水又是那条河呢?答案是,湖南新宁、邵阳境内夫夷江的上源广西段。现在旧属全州西延的苗瑶居住的扶夷苗地仍保留着先秦时期的“赤水”这个原始河名。全州旧志也称其为“赤水”:清代嘉庆年间的《全州志》卷之首·图中的西延地图仍然使用先秦时期的原始河名“赤水”,并在地图中将夫夷水标注为“赤水”。现在全州跟新宁接壤的大片地方尚有“赤水”特征的赤土岭、大赤坨、小赤坨、赤水村、赤水洞等地名。夫夷江上源的广西段在红层地貌中的“赤坨”之间穿越就叫做“赤水”。
山海经中的赤水,其实是夫夷江的源头基本确定了夫夷江广西境内段为赤水,那“赤水出昆仑”似乎很难解释得通。这里有个约定俗成的问题,即我国境内的河流走向,大都是自西向东的,以至于有“天上众星皆向北,世间无水不朝东”的说法,可唯独湖南的几条河流,都是自北向南。那时候交通与科技很不发达,所有的地名与河流,基本上只是一个大致的方位。所以当时的作者认为夫夷江也是自西向东而流的,便有了“赤水出昆仑”的记载。
至于“三苗国在赤水东”的记载,只能说基本上差不多。因为赤水沿岸都居住有大量的苗民与瑶民。古时候,今湖南境内与广西北部的全州、资源等地,都曾是三苗之地。今新宁境内的“八峒瑶山”已有数千年历史,这里的居民大都是瑶民与苗民。古时候的三苗国,并不是只指苗民,而是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的总称。
九黎部落始祖蚩尤雕像《战国策?魏策一》载,吴起对魏武侯曰:“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这里的三苗,是指南蛮。也就是说,古南蛮的居所,东边有彭蠡之波,彭蠡,今江西北部的鄱阳湖;洞庭,即洞庭湖。这表明,南蛮是在今湖南与江西交界处。从“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来看,即南蛮位于衡山与文山之间。
衡山,即今天的南岳衡山。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记载,因其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变应玑衡”,“铨德钧物”,犹如衡器,可称天地,故名衡山。由此可见,至少在战国之前或是战国初期,衡山之名已经确定,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的《山海经》中所记载的衡山,大概率为现在的南岳衡山无疑。
文山又是哪里呢?答案是,并非云南南部与越南接壤的文山苗族自治州,而是在今广西全州县境内。
清代嘉庆年间修订的《全州志》卷之一·舆地载:“文山在升乡界,去城四十里。”“今考洮水出山屋源,在文山上。”《全州志》卷之一·舆地载:“洮水在城北三十里,发升乡山屋源,有二源,左出灵源寨万乡界上,右出风王殿岭。……经文山下,……傍会湘水。”也就是说,此文山应该在湘江源头的不远处。
从今天的地理环境看,大致可以确定,衡山以南的零陵、永州、邵阳,广西桂林北部的资源、全州,都是南蛮之地。新宁在全州正北,衡山西南,堪称衡山之南与文山以北的中心地段。舜皇山的名称则更有深意。
舜帝雕像舜皇山地跨新宁与东安,连成一片,山高林密,是古代部族的最宜居之地。舜皇山在永州市东安县境内与桂林市全州县相邻,舜皇山下的东安、全州两县交界处原有一座古庙,据说是祭祀舜帝陵的。但自东汉初年,光武帝在其祖根地宁远县大修祖坟祖庙祭祀先辈并新修舜庙一并祭祀后,这里的原有舜庙便日渐荒芜,但遗址仍然还在。
舜皇山地处湘江西北方向,舜皇山下还有一个古老的乡镇名叫“大庙口镇”,现属东安县管辖,舜皇山、望夫石、舜帝庙、大庙口,这些古老的地名似乎存在某种关联。舜帝当年所谓的“南巡”,其实是以“南征”之名从都城蒲坂出发的。因为三苗国是以湖南衡山与广西文山之间为中心,他的“南征”自然也是以今新宁、东安这一独特地理位置为主要目的地。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舜帝南巡所留下的众多遗迹与传说大都集中在湖南,而新宁、东安为最。
在古代,三苗国是一个拥有自己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民族,其领土范围可能包括了今天的湖南省南部、湖北省西部和江西省东部与广西北部等地。湖南与两广交界的越城岭,是最适合部落聚居的地方。结合后来人们总结的“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新宁”,山高林密的舜皇山与丹霞地貌形成无数深浅不一沟壑的崀山,是最佳的选择。
这就不难解释,舜帝南巡为什么唯独对新宁崀山、舜皇山情有独钟了。
崀山为世界自然遗产,5A景区。从现今新宁的地形,以越城岭为屏障,加上丹霞地貌形成的无数天然沟壑,是一个绝佳的生存与生活环境。由此可见,今新宁、东安的舜皇山不仅是在古代三苗国境内,而且位于三苗国的中心。想当年,舜帝带领军队,远征三苗,到了这里之后,不但没有对三苗进行征伐,反而传授种植技术,教化当地百姓。极有可能舜帝是在新宁、东安接壤处的密林中驻跸,且以这里为中心腹地。这里的百姓也对舜帝感恩戴德,将他驻跸的山命名为舜皇山,以表对舜帝的万世纪念。
传说舜帝驻跸于此期间,发现18条孽龙在此作恶,生灵涂炭,即挥利剑、三上战马、大战九场,终于斩龙头、降灵龟,使孽龙变成18条小河永远造福当地百姓,现在这里尚有“三马九坪十八江”的古迹。为了让这一福祉千秋万世惠及当地百姓,舜帝还登上夫夷江东岸的马鞍山上,祭祀天地,山上现在还留有舜帝当年祭天的香炉遗迹;耸立于山腰的将军石,被视为由舜帝所石化的“舜皇石”。
舜皇山上应立一尊舜帝雕像还有一个问题,舜皇山上有斑竹和湘妃竹,那是因娥皇、女英而成就的。当年舜帝南巡,驻跸舜皇山,遍游崀山,然后南下苍梧。娥皇、女英二妃相随,但鉴于当时的三苗属于蛮荒之地,便居于洞庭湖君山。当她们得知舜帝南下苍梧后,急忙循着舜帝南下线路追随而来。刚到舜皇山,得知舜帝崩于苍梧之野,仰望苍天,向南而哭。二人哭瞎了眼睛,血泪染红了舜皇山的竹子,成了斑竹和湘妃竹。现在,舜皇山中有“娥皇溪”与“女英溪”。
舜皇驻跸,娥皇、女英循迹追到舜皇山,足以表明,当年的舜皇山,若非三苗“都城”,至少也是三苗国腹地。
注:图片取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