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逐鹿县域,硝烟正浓。打开广东地图,在不到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个县级行政区,其中57个为县或县级市。这些县域拥有全省超七成的土地面积、近三成的常住人口,是“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潜力所在。
纵观57个县域,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具有不同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广东的打法是“‘抓两头、促中间’,实施‘创先、进位、消薄’行动”。今年7月,广东根据县域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把57个县(市)划分成创先类(15个)、进位类(27个)、消薄类(15个)三条赛道,推动各地立足县情实际,找准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着力点、突破口。
典型选树也在同步推进。11月6日,在全省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上,广东公布了首批典型县名单,以此示范引领“百千万工程”向纵深推进。
赛道划定,标杆树立,南粤大地,风云激荡。即日起,南方农村报特推出“广东县域新赛道”系列报道,观察57个县(市)在不同赛道争先进位,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共绘“一张图”的生动实践,敬请垂注。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今年8月发布的“赛迪百强区”榜单中,广东占据17席,与江苏同列省级行政区第一;前十强中广东独占8个,拥有绝对优势。
但在县域这端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年全国百强县”中,广东只有博罗一县上榜,江苏、浙江、山东分别有23个、16个、13个入围,差距十分明显。
诚然,“区强县弱”格局的形成与过去一二十年间,广东行政区划调整,大规模撤县设区有较大关联。但毋庸讳言的是,县域经济弱化是当前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痛点。
在今年初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黄坤明强调,“催生更多百强县、千亿县,实现县域实力整体提升。”
纵览全省57个县(市),冲击百强县、千亿县,创先类县(市)无疑最有条件、最有基础,也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截至目前,已有11个创先类县(市)提出了“上千亿”或“创百强”的目标,谁会率先突围也成为了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