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怕生坏命,就怕起错名”,地名跟人的名字一样重要。
我们在考证广西地名的时候,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儿:秦时所立的桂林郡与今天的桂林市,名字是一样的。他们之间有联系吗?究竟是“自然传承”还是“喧宾夺主”呢?
话说秦并六国、一统中原后,秦始皇为开拓岭南,公元前年遣50万大军分五路出击百越。无奈山高路险、河道众多,且当地原住民奋力相抵,秦军损失惨重,征战三年仍未果。前年秦始皇下令在桂林兴安开凿人工运河,将海洋河(湘江源头)和大溶江(漓江源头)相连,沟通湘、漓二水,以船运粮饷。
公元前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南取百越之地”,并在岭南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三郡。今天的广西大部属桂林郡,少部属象郡。
考诸典籍,“桂林”之名最早见于《山海经》“桂林八树,在番隅东”的记载。何以称为“桂林”郡呢?《旧唐书地理志》有云:“江源多桂,不生杂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也。”这个“桂”,并非香飘十里的桂花,而是当地盛产的肉桂;而郡治呢,也并非在今天的桂林市,而是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布山县。
关于郡治之所“布山”,历史记载极少,一说在贵港港北区政府旧址,也有说在桂平西南古城,但在今天的贵港市境则是确定无疑的。
虽然有人工运河灵渠把持,虽然已纳入秦皇朝的版图,但秦时的桂林之地还是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呢,与秦时所置的桂林郡只是接壤而已,但是,“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在五岭隘口严关已经有了秦军驻守。
虽然秦始皇结束了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得以一统中国,但五岭群山的天然阻隔使其依旧保持相对独立态势,中原地区稍有不慎,岭南地区就独立。果然,汉高祖元年(前年),代行南海郡尉赵佗封关、绝道,击并象郡、桂林郡建立了南越国,后归顺西汉王朝。
元鼎五年(前年)南越国叛乱,汉武帝刘彻派伏波将军路博德率10万兵挥军南下。次年平定了南越国,“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汉武帝施以怀柔之策,并调整了郡县设置,置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等九郡。显然,汉武帝要分而治之。
所置郁林郡的前身,其实就是桂林郡,治所仍在布山,统辖布山、安广、阿林、广都、中留、桂林、谭中、临尘、定周、领方、增食、雍鸡12县,西汉所置的桂林县已经北移至今天的来宾象州了。
与此同时,汉武帝另置始安县,辖今天的兴安、灵川、桂林、阳朔、永福、鹿寨等地,但是始安县并不隶属郁林郡,而隶属零陵郡(郡治在今桂林全州)。这一年,即公元前年,史学家称之为桂林的建城元年。
事实上,凭借着秦时灵渠,桂林向北有水陆两路可经湖南而抵中原,向南亦有两条要道,可达西南各地或抵南海,“南连海域,北达中原”,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地位越来越突显,故而成为县治之地。
封建王朝意欲加强对岭南地区的控制,发现“用兵遣将之枢机”桂林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中原将士、流官任职、贬官下放等不断南下,而一班文人墨客也纷至沓来,岭南的重心已经有了北移的倾向。
东汉末,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今广西境域为属吴,黄武五年(年),析苍梧郡之北部地区置临贺郡,下辖六县,治临贺县(今贺州八步区贺街镇),辖冯乘、富川、临贺、封阳、建兴、谢沐,改属荆州;甘露元年(年),置始安郡,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属湘州。
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扼南北交通枢纽的始安更是发展迅猛,大同六年(年)“置桂州于湘州始安郡,受湘州督,省南桂林等二十四郡悉改属桂州。”继始安县升格始安郡后,其行政地位再次得以提升,其所辖范围虽然无法与秦时所置的桂林郡相提并论,但也是空前,包括今天的桂林、柳州、来宾、南宁、玉林、贵港、梧州等地。
至于,何以名为“桂州”呢?史书有载:“立桂州于苍梧、郁林之境,因桂江以为名。”
虽然官方正式名称是“桂州”,但由于桂州之名明显沿自秦时的桂林郡,而且所辖之地又大部为秦桂林郡故地,于是在非官方场合“桂州”也被称作“桂林”,到了唐朝,一些地理书甚至把桂州与秦时桂林郡混为一谈,如杜佑《通典》、莫休符《桂林风土记》,毫无地理知识的文人更是傻傻分不清,常用“桂林”指称桂州,如诗圣杜甫《寄杨五桂州谭》诗:“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诗魔白居易《送严大夫赴桂州》诗:“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
到了唐朝,岭南五管,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这个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广西经济、文化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出现了桂、邕、柳、容等重要市镇。特别卫国公李靖奉旨越南岭达桂州,安抚岭南诸州,“存抚耆老,问其疾苦”,远近悦服,连下九十六州,并以南方偏僻路远、难受朝廷恩惠为由,在桂林独秀峰下构筑子城,意为恩泽子民。
宋时岭南正式分立,广南东路治所在广州,而广南西路的治所则在桂州。南宋绍兴三年(年),升桂州为静江府,元改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故桂林在南宋、元时期又称为“静江”。虽然官方用了静江之名,但“桂林”仍为文人所习用,那点评桂林山水景色的不朽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便为南宋提点刑狱权知府事王正功所作。
明太祖朱元璋夺取江山之后,封诸将为公侯,“众建宗亲以藩王室”,其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藩国所在地仍称静江,为取绥靖西南之意,改“静”为“靖”称靖江王,并拨款修建府第,历时20年终得建成规模宏大的靖江王府。由于靖江王城地处桂林市区中心,因而有“阅尽王城知桂林”之说。现广西师范大学校区之一。
洪武五年(年),明朝政府改静江府为桂林府,集布政使司、府、县三级地方政权于一体,成为了“西南会府”之地。从此,正式确定了桂林的名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而以原地名受封的靖江王并未随之更名,故而后人皆道“桂林有靖江王”。
为什么当年统治者会如此看重桂林,把它作为区域行政中心呢?
首先,它具备了必要的经济条件,而且还因为这里交通便利,为沟通南北的重要枢纽,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枕山带江,形势险要,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占据桂林,既可北进两湖,又可南下左右两江,因而成为历代“用兵遣将之枢机”。秦始皇、汉武帝曾由此进兵岭南,而“自孙吴以后,湘、广之间,事变或生,未有不争始安者”,唐代李靖平定岭南,宋代潘美统一南汉,元代进取岭外,明代统一广西,无不用兵于此。
几度盛衰,历尽风雨,即便到了今天,桂林仍然是广西北部的中心城市。
我们可以从桂林的历史变迁中可以看出,今天的桂林之名有其历史传承的意味,但并无喧宾夺主之说,更多的是其自身的巨大优势和发展的后来居上,正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种变化有其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偶然性。
对于那些在岁月长河里的历史,我们应该有一颗平常心,泰然以待,避免带入某种个人情绪引发错误的想象和判断……
你说,对吗?
#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