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仁禄宅门楼被挖去一角,抢救搬迁复建后,能看出修复痕迹。
“愚公移房”守匠心
——全州县农民唐以金苦心传承古建文化
文、图/广西林业记者蒋林林
年12月,在广西传统民居建筑工匠培训班上,全州县邓家埠村78岁农民唐以金走上讲坛,讲授“木雕实操程序及方法”课程。他从62把不同形状的木雕工具讲起,拓展到雕花分类选材、图案造型走势等技巧,以及“五遍成活”的雕刻流程。
在课堂上,唐以金既不用教材,也不用讲义,板书理论得心应手、插叙经验信手拈来。他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古老枯燥的木雕技艺通俗生动起来。虽说老人初中没毕业,却通过自学将传统古建工艺烂熟于胸。
唐以金能将蝙蝠、金钱、喜鹊、梅花等寓意“福在眼前”“喜上眉梢”的传统吉祥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按理说是一名聪明睿智的巧匠,然而,不少人却认为他有些“愚”。
唐以金之所以被认为“愚”,是缘于他的“移房”之举。孔子说,“聪明睿智,守之以愚”。“愚公移房”到底是愚是智?广西林业记者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60多年来,唐以金始终没有忘记木匠身份,没有撂荒木工手艺。
慕古思源倾尽家资
年10月,唐以金在桂林市区承包建筑工程时,无意间听卖沙的老主顾说,由于湘桂铁路扩建,他们村有组清代民居建筑群正被拆除。他一听很惊讶,当天就搭上运沙车,赶到了全州县永岁乡和好铺村。
和好铺村曾是古代南来北往商贾贸易的集散地,随着现代公路、铁路等交通发达,村庄不复往日繁华,只有恢弘而精致的古民居群,记录着古村昔日的辉煌。
古民居群以该村清代蒋仁禄宅、蒋子麟宅、和好铺学馆三座建筑最为精美。蒋仁禄家宅为硬山顶穿斗式建筑结构,是整个古民居群落的核心,附属建筑则分别坐北朝南、坐南朝北散布在主建筑两侧。这座三进四院的大宅院,大门前设前院,一二进间以排扇门隔断,二三进间则竖立着蜈蚣形隔断墙,中开月亮门,屋内精雕细琢的雕梁画栋,堪称桂北地区的古建精品。
唐以金赶到时,工程指挥部的挖掘机已铲掉了古宅门楼的一角,精美的雕刻瞬间被碾为粉尘。如此惊艳的古民居群落即将变成残砖破瓦,永埋地下。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疼惜,“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看着残缺的古宅门楼,唐以金感同身受。
“古民居群凝聚了多少工匠前辈的心血和智慧?一旦毁了,这些文化遗产就不可再生了。”唐以金计算过,这建筑群有多根木头,单是工程的木工用料,就需要用亩地种60年树。为了“铲下救房”,他决定买下古建筑群再整体搬迁。
救房心切的唐以金绝没想到,年过花甲开始踏上的这条“传承古建文化长征路”,将会遇到多少艰难险阻?
在他的指挥下,20多名工匠通力协作拆解40天。大卡车整整运了多趟,才把上万个构件运送到湘江畔一处简易的瓦房里暂时保管起来。
为了找到一片合适的基地重建古民居,唐以金跑遍了全县每个乡镇,遇过不少威胁、利诱、欺骗。最终,他不顾儿女反对,坚持用自家6亩责任田置换了灌阳河畔的白地头荒地,并斥资万元修通一条进白地头村的公路。
年5月,蒋仁禄宅、蒋子麟宅、孔子学堂(和好铺学馆)等古建筑群按照1:1原貌异地整体搬迁复建竣工。
年12月,民国碉堡、楼台粮厂等周边建筑竣工。
年1月,举行“全州思源民俗博物馆”展示厅上梁仪式。6月,全州思源民俗博物馆入选广西百家博物馆建设项目。8月,占地平方米的民俗文物馆陈列馆落成。
12年来,唐以金集设计、施工和监理于一身,耗资多万元,建成全州县思源民俗博物馆。
家人的担忧、村民的质疑、文物贩子作梗,以及拆迁、找地、复建等重重困难,让唐以金越挫越勇,实现了一名匠人向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守护者转身。他坚称自己只是古建筑群的管理者,待到时机成熟,愿义无反顾把毕生心血无偿捐献给国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傅宪国来参观后说,自己跑遍了全国,还没遇到一个当地的老头做过这么一件大事,国外有学者曾嘲讽中国,说偌大的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民间人士来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现在有了,唐以金帮我们中国争了一口气。
年,唐以金入选“广西公民楷模新闻人物”;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组件形制、名称、用法繁缛至极,囊括了神学思想、民族风俗、文学著作等文化内涵。
农民教授解密古建
年某天,家人突然发现唐以金说话吐词有点模糊,左边脸颊歪斜。医院检查,原来老人中风了。家人坚持医院理疗,5天一个疗程。然而,他总是半途而废,从没能坚持一个疗程。“古民居里堆着那么多老物件,等不起啊!”他说,趁着还能行动,尽量多修复几件门窗木雕。60多年来,唐以金始终没有忘记木匠身份,没有撂荒木工手艺。
童年时期,同村有户人家修建房屋,从邻省湖南请来几名工匠。工匠们会魔法似的,不费一钉一铁,将木头用榫卯结构,组建成一座大屋。用很普通的木材,就能雕刻各式漂亮的图案。“太神奇了!”唐以金自此迷上了木匠手艺。
10多岁时,唐以金开始学习木匠手艺。按传统规矩,三年学徒两年效力,要到第五年才能出师赚钱。可是,家里等不了啊,需要他赚工分养家呢!他只好请同村老木匠帮忙置了一套工具,利用空闲时间自学。
年,全州县举办3期土木结构建筑培训班,唐以金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期期不落。28岁的他,首次接受新式正规培训,成为一名助理工程师。
一辈子从事建筑行业的唐以金,在拆迁复建古民居的过程中,边摸索边学习边实践,发现了不少传统古建筑的奥秘。
中国的木构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有义务保护和普及这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地学习、走进、发展并完善它们。
蒋仁禄家宅分为三进,每进看起来就像复制似的,窗棂、门户雕花不同,比较容易区别,然而,柱子、壁板又如何区分?唐以金仔细观察后发现,原来前辈工匠遵循“坐北朝南”理念,整座大宅严格按照“前低后高、右低左高”布局。找到秘诀后,唐以金自创“水平法”,即以某处地面为参照点,将所有构件固定水平高度划线标识,复建时根据标识线下长度区分,长的在前在右,短的在后在左,没有混淆一组构件。年5月,唐以金被南宁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聘为名誉教授,老农民独创的“水平法”走进了大学课堂。
自古以来,我国社会深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影响,家宅建筑成为传承良好家风,使家族基础扎实至可持续发展的传承方法与文化现象。唐以金认为,一座传统民居精品,就像一部百科全书。
古民居里堆着大量老物件,唐以金想趁着自己还能行动,尽量多修复几件门窗木雕。
许多人参观博物馆后才明白,为什么有《西厢记》,而不是《东厢记》。原来,传统民居按照男左女右的理念,东厢为男性杂役居住,西厢为小姐闺房,故而张生想见崔莺莺,就得偷进西厢房。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组件形制、名称、用法繁缛至极,囊括了神学思想、民族风俗、文学著作等文化内涵。“前辈匠人毕生钻研一门手艺,每座古建筑都凝聚了他们无数心血,也隐藏着许多现代人尚未破解的文化、技艺‘密码’。”唐以金认为,中国的木构建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有义务保护和普及这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地学习、发展并完善。
让他欣慰的是,博物馆成为广西大学文化保护与传承调研实习基地、南宁学院桂北传统民居教学研究实训基地,越来越多专业学子来此接受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文化熏陶。
唐以金希望借助博物馆,让传统工匠技艺、大国匠心精神发扬光大。
盛世工匠传承初心
“东西是好东西,可惜我暂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唐以金遗憾地说完,很快听到对方挂断电话。原来,有人想卖给他一批老木偶,开价一万多元。无奈,如今一万元在他看来已如“天价”。
近年来,为修建博物馆,唐以金耗尽家资。夫妻俩长年守护古民居,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为维持生活,老人种了5亩水田、几块菜地,养些鸡鸭禽畜,基本自给自足。这对曾家资数百万的老夫妇生活节俭、衣着朴素,常让来访者误以为是在博物馆搞卫生、守大门的村民。
唐以金认为,前人的牌匾不但彰显荣耀,还起到教化育人作用
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着唐以金暮年壮志、知难勇进呢?如果说古时愚公移山是为子孙寻求出路,今日“愚公移房”则为传承先辈古建文化智慧。
在日本及欧洲等国,都在积极进行中国木构建筑研究。早在17世纪,世界各地刮起“中国热”,中国古建筑家喻户晓。唐以金认为,保存好古民居实物,能更好完善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资料信息及体系。
蒋仁禄家宅建于嘉庆三年(),是桂北古民居难得的精品。唐以金说,前辈们建造一座精品民居,需要具备诸多社会条件。譬如嘉庆初年刚经历康乾盛世,繁荣的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能工巧匠,也为部分人积累了大量财富,才奠定了建造精美民居的技术、人才、物质基础。时代综合因素促成了精美民居的诞生,如果一旦毁坏,就失去了一份永远不可再生的重要研究资料。
唐以金的“移房”之举,虽被不少人误解为“愚”,却也引起很多有志之士的共鸣。全州县东山乡86岁老人唐庚元,曾读过私塾,颇有国学基础,被誉为“东山秀才”。他来到博物馆的孔子学堂,连续义务讲学三年。
博物馆全年免费开放,唐以金一次次不厌其烦地为来访者义务讲解古民居的文化内涵。目前,当地古建工匠青黄不接,最年轻的一批也已60多岁。他希望借助博物馆,让更多人认知、热爱、学习、传承古建文化,让传统工匠技艺、大国匠心精神发扬光大!
(图游天下)广西全州咸水鲁塘村的公祠与庙宇,曾是红军宿营地
龚桂香老师为全州作宣传赢来满堂彩
桂林蒋氏宗亲俱乐部在临桂小山头村开展重要活动,一天办了三件事
(图游天下)在湘桂两省、区交界之地看将军凹风光
好消息,央视拍摄的全州十大碗将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