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这一年,桂林也迎来了“大有作为、奋发有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这一年来,我市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推进“两大振兴”,营造“六大环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抓产业、谋发展、促建设。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24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去年同期提升9.0个百分点。为“十四五”开好局、布好篇,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砥砺前行的动力,展现了开拓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美丽的桂林(资料图片)
风物放眼量高标准绘就世界级旅游城市蓝图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格调品位,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宜居城市。”
象鼻山下,漓水悠悠,南国春早。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第一站就来到了桂林。在山水间,总书记对桂林提出了更高的期许,赋予了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大使命。
关怀声、叮咛声,声声在耳;复兴梦、家国梦,照进现实。回顾这一年,我市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工作迈出了关键步伐。邀请到了旅游经营管理、建筑与景观设计、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环境管理等方面6名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到我市实地调研,举办了6场专题主旨演讲,培训干部达到多人次。聘请吴文学、戴斌、俞孔坚等8位国际国内知名专家为我市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首批特聘专家。成立了以市四家班子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世界级旅游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办七组”专班专抓,向自治区、国家争取各类支持。积极推动落实自治区支持政策措施共7个方面19条。
“两大振兴”风生水起三大产业“涨”势喜人
从“泥瓦房、南瓜汤”到“葡萄香、奔小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自然村,全村46户人家都种起了葡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村民们干劲十足,正热火朝天地谋划着搞乡村旅游产业、打造葡萄品牌,争取让葡萄价格再翻一番,让生活过得像蜜一样甜。
毛竹山村的喜人变化,是我市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剪影。今年,我市在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两大振兴”的阵地上实现了可喜突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袤的乡村唱出了“田园谣”,希望的田野上奏响了“丰收歌”。今年,我市致力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新增高标准农田2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超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万吨左右。升级打造六大特色种养产业集群,打造罗汉果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全州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高标准推进第六批11个示范乡镇建设。完成培育第一批5个、第二批4个广西特色小镇建设。深入开展乡村风貌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两高两道一江”沿线个村庄风貌改造、个村屯全域基本整治。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亿元,同比增长10.4%,同比提升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10.3%。乡村形、实、魂协同发展,稳步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大步迈进。
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产业集聚落地生金。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工业振兴为引领,坚持抓龙头企业、抓园区建设、抓产业集聚、抓数字赋能,全力推进产业振兴。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0%、13.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产、二产、三产同比分别增长8.7、9.2、8.4个百分点。
一连串增长的数据,为我市“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加上了生动的注脚。
发展实绩更有温度群众幸福更有质感
7.7%、10.7%、21.9%、15.1%。这一组数据,是我市前三季度在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领域的支出增长数据。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今年,我市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民生领域财政支出有力,以真金白银牢牢兜住了民生底线。新开工建设学校39所,规划新增学位3.46万个。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和易地搬迁户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强力推进“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让“居者有其屋”。
宜居,是城市的底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桂林要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良好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今年,我市还践行公园城市理念,构建大桂林大景区大城市发展新格局。持续推进老城疏解提升。坚持限高、退距、增水、增绿原则,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千亩荷塘湿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打通一批“断头路”,完成万福路维修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净瓶山大桥拆除重建等项目。大风山片区、鸾东小区等一批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头换面,续建、新建地下管网近公里。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韦莎妮娜)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