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原历史真相湘源二妃庙不在湘源县全州

历代史书、志书,唐代诗文中记载,湘源二妃庙不在湘源县(全州)而在零陵县(永州)。

  一、从历代史书记载看,湘源二妃庙不在湘源县(全州)而在零陵县(永州)。

北魏郦道元(公元一年)的《水经注》:“湘水又北迳黄陵亭西,右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迳二妃庙南,世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

  《水经注》中记载全国当时只有湘阴县有二妃庙,零陵县、湘源县中均未记载有二妃庙,因零陵县的二妃庙为唐朝开元时期所建,北魏时期的《水经注》固然不会记载零陵县有二妃庙。

  宋朝乐史的《太平环宇记》卷一百一十六:“零陵县,(有)湘妃庙,尧之二女降于虞舜,舜狩苍梧不返,二妃奔丧泣望九疑,传于湘渚之竹斑皆其泪痕也。今有古庙存焉”。乐史文中的“古庙”就是指唐元和九年重修的“湘源二妃庙”。现在保存下来的宋版《太平环宇记》,其湘阴县为缺页,因而不知其所记内容,当然也可以推测断定湘阴县中记载有二妃庙。《太平环宇记》还记载“岳州巴陵县(有)君山,(尧)帝之二女居之”等内容。通观《太平环宇记》,全国其他地方未记载有二妃庙。

  明朝《湖广通志》记载今湖南、广东、广西一带二妃庙只有二处,即湘阴县的黄陵二妃庙和零陵县的潇湘二川庙。其他州县未见二妃庙的记载。

  清朝《湖南通志》记载:湘阴县有二妃庙(黄陵、黄陵庙),零陵县有潇湘庙(潇湘楼),宁远有湘妃祠在九疑。

  二、从唐代诗文描述看,湘源二妃庙不在湘源县(全州)而在零陵县(永州)。

从唐朝刘禹锡《潇湘神》诗文内容可知柳宗元题写的《湘源二妃庙碑》在零陵县潇湘岸上。刘禹锡《潇湘神》:“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问瑶瑟怒,潇湘深夜月明时”。从中可以看出,湘源二妃庙,当时也称“潇湘神”。刘禹锡的《潇湘神》作于谪居朗州拜访永州柳宗元或任连州刺史返回途径永州期间,诗中有“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我的理解“二妃何处所”有三层意思,一是指二妃之神归宿潇湘庙;二是比拟二妃的神灵化为零陵香草,香陵香草是唐时永州向朝廷的贡品。三是指二妃庙的位置。零陵香草露中秋,也隐含有“香零山”的意思,二妃庙所在地产香零山。

  根据柳宗元《登蒲洲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退斜对香零山》诗,可知“湘源二妃庙”址在蘋岛东岸的香零山。“蒲洲”即蘋岛。诗中有“双江汇西奔,诡怪潜坤珍。孤山乃北時,森爽栖灵神。潭或动容,岛屿疑摇振。陶埴兹择土,蒲鱼相与邻(出自世绿堂本)”。“双江”即潇江、湘江。两水汇合后,因潇水流量大而湍急,往西奔后绕岛西部北注潇湘江,即“双江汇西奔”的江水流向,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未改变。

  “孤山”就是指蘋岛东对岸的产香零山之山,即二妃庙所在地,位于愚溪的北部、永州府的北部偏西,因此又将潇湘二妃庙称为“北時”。

  “森爽”说明古木郁森,“灵神”当然就是指二妃神。“坤珍”是否也隐含“二妃”之意呢?,舜帝为天为乾,二妃为地为坤。《登蒲洲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诗中有“陶埴兹择土”,柳宗元在《湘源二妃庙碑》中有“陶填于水涯”,两文中所指的是同一回事。柳宗元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潇湘庙”刚迁徙东岸后不久、即将离开永州前夕。

  柳宗元诗中所说的“香零山”与刘禹锡诗中的“零陵香草露中秋”所指也是同一事件即同一位置。

  三、从地方志记载看,湘源二妃庙不在湘源县(全州)而在零陵县(永州)。

潇湘二妃庙址在永州城郊潇、湘二水汇合口,曾迁移到城内一段时期后又复迁至潇、湘二水汇合口明嘉靖《湖广通志》、清《湖南通志》中记载,“潇湘庙(楼),在(子)城西,潇湘二水合流于前”。这就点出了潇湘庙的具体位置在潇湘二水汇合处,这里指的是汇合处的东岸,二水汇合处的西岸就是蘋岛(蘋洲)。

  元朝至正十三年(年)岁次癸已,潇湘二妃庙迁徙到城北潇湘门内。明朝嘉靖《湖广通志》、清朝《湖南通志》、清《永州府志》记载:“元至正癸已,潇湘庙遭兵燹,之余乃徙置于郡之潇湘门内”,又记为“遂移于县北画锦坊内”,即今永州市潇湘门粮食仓库所在地。

  明朝洪武四年(年),“潇湘庙奉敕为‘潇湘二川之神’号,而又春秋定为祭仪载在祀典”。

  洪武十五年(年)岁次壬戌,“零陵令曹恭增置殿宇,视前益宏丽”。

  自洪武十五年零陵令曹恭增置殿宇一百多年后,“殿宇蠹腐倾圯,弘治十二年(年)岁次己未冬,庙祝唐武乃有志于修理,知府王爵主持维修”。王爵作有《重修潇湘二妃庙记》。

  明朝(南明)隆武年间(一年),复迁潇湘二妃庙于潇湘二水汇合处的东岸。

  清朝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同治年间、光绪年间先后维修过潇湘二水汇合处东岸的潇湘庙。潇湘二水汇合处东岸的清代“潇湘二妃庙”至今残存,并有清代建成二妃神龛台、有清代重修复修“潇湘庙”等事项的16块碑刻。碑刻中记载了明朝隆武年间潇湘二妃庙复迁潇湘二水汇合处东岸原址和清朝重修潇湘二妃庙的情况。

  永州潇湘二妃庙,有潇湘庙、潇湘神、潇湘楼、湘源二妃庙、湘源二妃神、潇湘二川庙、潇湘二川神等8个称呼。元朝迁潇湘二妃庙于潇湘门内时,二水汇合处的潇湘二妃庙仍保留着,因明朝嘉靖地方志记载:“潇湘庙,在子城西,潇湘二水汇流于前”。清代潇湘二妃庙在潇湘二水汇合处的东岸,现存的碑刻中记载确切,并记载为明朝隆武年间将潇湘二妃庙迁回潇湘二水汇合处东岸的。明末清初将潇湘庙迁回潇湘二水汇合处东岸后,城中潇湘门内的潇湘二妃庙仍然保留着,因清光绪《湖南通志》中有“潇湘楼,在潇湘门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