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远九嶷山没有原生舜庙吗驳斥还原东

拼多多运营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www.cgia.cn/news/chuangyi/1590174.html

作者:刘华

东安县的唐智先生在“今日头条”的“楚南舜文化”发布了《还原我东安舜皇山天下第一舜庙的历史真相》(以下简称《唐文》),唐智先生在文章中说:宁远九嶷山原来没有舜庙,宁远九嶷山的舜庙是从东安县舜皇山下的舜庙迁来的,东安县舜皇山下的舜庙是宁远九嶷山舜帝陵庙的祖根地。

笔者不同意他的观点。现反驳如下:

一、《唐文》说宁远《九嶷山志》记载宁远九嶷山的舜庙是从东安县舜皇山下的舜庙迁来的。《九嶷山志》是明清时期所修,难道《九嶷山志》就完全可信而没有记载错误?

《唐文》说到:“东安县有舜帝南巡狩猎驻跸的舜皇山,舜皇山古称大阳山;舜皇山有玉陛源,玉陛源古名大阳溪;大阳溪有舜庙,舜庙在当地叫大庙;大庙旁有金凤山,金凤山有白鹤观,如今的大庙遗址还在,就在白鹤观前。”

舜皇山

然后,《唐文》又引用清代嘉庆版的《九嶷山志》所载:“舜庙在大阳溪,盖三代时祭于此,其遗址在白鹤观前,土人呼为大庙。秦汉以来,立庙在玉琯岩前百步。”“《湖南通志》《永州府志》《宁远县志》均有同样的记载。”

《唐文》对《九嶷山志》解释说:“天下的第一个舜庙建在东安县舜皇山下的大阳溪(即玉陛源),大概在夏、商、周“三代”的时候就在舜皇山大阳溪的舜庙开始祭祀舜帝了。大阳溪的舜庙遗址在金凤山的白鹤观前。当地人称这个舜庙为大庙。在秦汉的时候,舜皇山大阳溪的舜庙迁到了宁远九嶷山的玉琯岩。宁远九嶷山的舜庙建在玉琯岩前,距玉琯岩有百步左右。”

请大家仔细看看《唐文》引用的《九嶷山志》是清代嘉庆年间所修方志,这是在舜帝去世多年后所修的方志,这样的方志记载的宁远九嶷山的舜庙是从东安县舜皇山下的舜庙迁来的历史可信吗?

二、《唐文》说《山海经》记载舜帝葬地在湘水源地域的全州,难道《山海经》的记载就没有错误?

《山海经》记载的舜帝方位

《唐文》说到:他“打开百度地图发现全州方志记载的九疑山的东南,就是湘水发源的海洋山。湘水的上游在古湘源(兴安县和全州县)一带,是沿湘水的发源地海洋山西环而流的。湘水最后往下流入洞庭湖。这与《山海经》记载的‘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所描述的舜帝葬地方位是吻合的。”

接着《唐文》又说:“全州九疑山的西面有资水的上源夫夷水,全州方志的西延地图仍保留着先秦时期的“赤水”这个原始河名,称资水上源夫夷水叫赤水。在这条赤水的东面就是苍梧之野的全州九疑山。这与《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的‘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的描述,二者也完全一致。”

全州地形图

《唐文》引用的《山海经》是到了先秦时期的地理方志。其实,在舜帝所处的新石器时代,文字都没有产生,《山海经》也是后来的人根据传说来记载舜帝葬地方位的。谁敢肯定《山海经》根据传说来记载舜帝葬地在赤水之东(注:资水上源夫夷水的东面),湘水源地域的全州一带,就完全可信?

三、《唐文》说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而在今全州县地设立零陵县,难道秦始皇就会搞错?

《唐文》说到:舜葬九疑是为零陵,“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而在今全州县地设置秦县建制零陵县。”

史学界绘制的秦汉时期的零陵县

请大家注意:秦始皇也是在舜帝去世多年后,根据舜帝葬在全州一带的传说,才在今全州县地设置秦县建制零陵县来纪念舜帝的。难道秦始皇根据多年前的传说来行事,就不会出现错误?

四、《唐文》说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舜葬九疑是为零陵,零陵地名最早出现在今全州县地。难道《史记》的记载就没有错误?

《唐文》说到:“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舜帝葬地这段历史: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司马迁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舜帝葬地方位及西汉的前朝秦代的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而在今全州县地设置秦县建制零陵县的历史,而郑重地作出了这个历史结论。这样零陵地名最早出现在今广西全州。”

请大家仔细想想,《山海经》是根据传说来记载舜帝葬地方位的。秦始皇也是根据多年前的传说,在今全州县地设立零陵县的。司马迁又没有找到舜帝真身葬于何处,他在《史记》中根据多年的传说,记载的舜葬九疑是为零陵,难道就是完全正确无误?

五、《唐文》说全州方志记载在全州西北山地有九疑山,舜帝葬于全州,“全州地故零陵地”,难道全州方志的记载就可信、完全正确?

《唐文》说到:“《全州志》也记载在全州西北山地的越城岭支脉之上有九疑山。《全州志》又载:‘《书》(注:《尚书》):五月南巡至于南岳。《家语》(注:《孔子家语》):舜嗣帝五十载,陟方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山海经》《礼记》皆云。然(后)太史公谓: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全州志》上写明了全州在古时候之所以叫零陵,为零陵地,是因为舜帝‘而葬焉’,原来是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的全州,而葬在了全州的九疑山。”

请大家仔细看看,全州方志是在舜帝去世多年以后,才根据《尚书》《孔子家语》《山海经》《礼记》所云,而记载全州西北山地有九疑山,舜帝葬于全州,“全州地故零陵地”,这样的地方方志记载的可信度又有多大?全州找到了舜帝真身葬地了吗?

六、东汉后的文献记载舜帝葬于宁远九嶷山是对《山海经》和《史记》记载舜帝葬地方位在全州的纠正。

舜帝像

请大家来看看东汉后的文人对舜帝葬宁远九嶷山的记载。

首先,东汉史学家班固说到九疑山在营道。他在《汉书·地理志》(上)中说:“营道,九疑山在南。”

东汉及东汉之后的学者在给历史文献作注释时,就说到舜帝葬地在零陵营道或冯乘县即宁远县的九嶷山。

应劭注:“舜葬苍梧。九嶷,山名,今在零陵营道。”文颖注:“九嶷山半在苍梧,半在零陵。”如淳注:“舜葬九嶷。九嶷在苍梧冯乘县。故或曰舜葬苍梧也。”

两晋郭璞在给《山海经·大荒南经》:“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这样作注。郭璞注云:“叔均,商均也。舜巡狩,死于苍梧而葬之,商均因留,死亦葬焉。基在今九疑之中。”

郭璞在给《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的“南方有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这样作注。郭璞注云:“山今在零陵营道县南。其中九谿皆相似,故云九嶷。古者总名为苍梧也。”

北魏晚期的郦道元在其《水经注·湘水注》说:“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经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下,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

南朝宋时期的裴骃在其《史记集解》引《皇览》曰:“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

《集解》引皇览说:“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相似,故曰九疑山。”

东汉的《汉书·地理志》和东汉及东汉之后的学者在给历史文献作注释时,都说到舜帝葬地宁远县的九嶷山一带。这应该是东汉的史学家及以后的学者对《山海经》《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帝葬地方位及秦始皇在全州设零陵县这些历史错误的纠正。我们应该相信后来者对前人的一些错误认识的纠正。而不该只相信东汉之前的文献记载是正确的,东汉之后的文献记载就是不可信的。

七、宁远九嶷山舜帝陵庙是人们心目中的原生舜庙

宁远九嶷山祭祀舜帝

舜帝时代,由于墓葬礼制是“不封不树“,舜帝的真身葬地已经找不到了。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地形图》又标记了在潇水流域一带有舜庙,宁远九嶷山玉琯岩的考古出土结果也证实玉琯岩在东汉时期就建有舜庙。

明代雷燧觉得九嶷山的舜源峰风水好,“惟舜源峰虎踞龙蹯,外山拱护周密,舜陵当在此峰。”雷燧又在舜源峰下建起了舜庙和舜帝陵。宁远九嶷山的舜庙成了历朝历代国祭舜帝之地。

宁远九嶷山舜帝陵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心目中的原生舜庙”。

山西运城和广西全州都应尊重湖南宁远九嶷山舜帝陵庙的历史地位,视其为“心目中的原生舜庙”,三地不要再限于舜帝真身葬地之争,而应该携手共进,弘扬舜帝文化,延续舜帝精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9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