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农村产业变革助脱贫田野变奏让薄土

全国白癜风十佳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贵州瓮安县猴场镇马场坪村地里种满了中药材太子参。新华社记者刘智强摄新华社贵阳4月24日电(记者王丽、刘智强、李惊亚)“谷雨前后、种瓜点豆”,乌蒙山区、武陵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高山与坝区交织的田野间,育苗、栽种、采摘……农民们正忙个不停。“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近几年调整产业结构、激活山地潜力,田野“变奏”让薄土“生金”,为脱贫攻坚增添强劲动能。“地无三尺平”的贵州,92.5%国土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土地零散破碎,传统种植业难以增加收入。年开始,贵州大力调减低效传统作物,重点发展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12种特色产业,让有限的土地焕发生机。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威宁县,长期以来,农民习惯于种玉米、土豆,经济效益较低。近两年,当地根据高寒特点,选育10个优良蔬菜品种,推广一年三季高效种植模式。在威宁县五里岗街道,亩白萝卜长势良好,如今这样一亩地年产值可达1.5万元。瓮安县猴场镇马场坪村一农户家为了晾晒太子参,在院坝搭起了大棚子。新华社记者刘智强摄瓮安县猴场镇马场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彭德建,不仅流转本村土地,还到邻县租地种了25亩太子参,采收季最忙的时候,要请四五百名周边农民务工,去年纯收入十几万元,实现脱贫。“贫困户给别人发工资,过去想也不敢想!”马场坪村村支书赵清国说,村里组建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所有村民都是股东,引进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太子参产业,亩均收入突破万元,是种玉米、烤烟的3至6倍。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桂花台茶厂拥有全州规模最大的亩整体连片茶园,清明前后采茶季,每天有上千周边农民在茶园务工。厂长郭顺告诉记者,茶园年产值万元,其中一半是支付给农民的务工工资。黎平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吴志远说,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民有了实实在在的收入。落日余晖下的黎平县桂花台茶园。新华社记者刘智强摄据统计,年贵州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农业产业由粗放量小转向集约规模。春耕时节,贵州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对田间管理、产品采收、采后加工等开展技术培训,同时开展“助农云课堂”等线上辅导培训,提升产业效率。近日,黎平县委书记周文峰和当地乡村带货网红“侗族七仙女”一同来到桂花台茶厂,进行了一场“带茶”直播。红茶、白茶、雀舌茶……“云体验、云选择、云购买”,几分钟直播就卖出茶厂日常一个月的销量。黎平县乡村带货达人“侗族七仙女”在直播带货。新华社记者刘智强摄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端头”,从“提篮小卖”到“现代物流”,从“传统销售”到“直播带货”。贵州省商务厅的统计数据显示,年贵州省农产品销售总额达亿元,比上年增长8.3%。每年5月底,威宁县新鲜的白萝卜、大白菜、莲花白开始陆续上市,不断运往粤港澳大湾区及东南亚市场。去年,当地启动建设江楠现代农业物流园,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产地批发市场。江楠集团副总裁李效军介绍,物流园建成后集分拣、包装、加工、销售于一体,可带动周边发展40万亩以上订单农业,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2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