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南方的家谱数量要多于北方

近日发现了一个关于家谱数量的现象,那就是南方的家谱数量要多于北方,常建华在《中国族谱收藏与研究概况简说》中提到,他检阅了种家谱,其中孙姓种,,徐姓种,周姓种,黄姓种,田姓种,这四姓族谱分布各省的状况,依次是浙江部,占第一位;江苏部,第二位;安徽部,第三位;湖南部,第四位;四川80部,第五位,然后第六至第十,分别是湖北、江西、广东、福建、山东。由此可见,前九名全部都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所以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南方的家谱数量要比北方,西北以及西南要多得多,除此以外,陈建华做出了一个关于家谱数量的表格,他所统计的家谱是现今留存于世的年以前的家谱,在他的统计中,浙江族谱种数占总数的23.92%,江苏占14.61%,湖南占10.52%,安徽占8.4%,四地的族谱种数之和达到了总数的57.45%,而辽宁、广西、香港、云南、陕西、天津、甘肃、北京、吉林、海南、黑龙江、澳门、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族谱种数之和仅为总数的2.38%。虽然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数据,但是也能看出南方的族谱数量确实是多于北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实族谱的修撰也需要一定的条件,最主要的便是经济条件,因为修族谱是一件工程量浩大的事情,仅凭一人之力很难修成,而且族谱的修订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隔一段时间就修订一次,毕竟家族中的人口都在不断的繁衍,所以需要不断的修撰,而且修族谱时需要给相关编撰人员一定的经费,除此以外还有雕版印刷费以及纸张费用,所以说,如若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很难修撰族谱。中国自唐代以来,经济重心便开始南移,至宋朝时,南方已经确立经济重心的地位,南方经济发展程度要高于北方,清代时民间流传过一句俗语,叫做“湖广熟,天下足”,由此便可窥见湖广地区是当时全国的粮食重心,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它的经济地位。第二,人口问题。族谱的修撰也和人口及其宗族有关系,宗族庞大有利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族谱修撰,除此之外,北方地区常常进行人口迁移,古代时多战乱,不稳定,人口迁徙在当时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如闯关东、走西口等,北方人经历了多次的人口流动,而南方生活相对稳定,经历了几代在固定的地方繁衍生息,有固定的宗族实力,世代相传的家谱也就延续下来了。除此之外,曹树基的《中国人口史》曾提到,年人口数量超过万的有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山东,超过万的有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直隶。其中,江南为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而且据乾隆时期《吴县志》记载,“国家太平日久,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向无人烟之处,今则宅舍弥望。盖人满之患,至斯极矣。”根据以上材料显示,江南地区的人口数量在当时是占优势地位的,而族谱的数量前几位也都是浙江、江苏等南方地区,虽说人口数量和族谱并不是完全成正比的关系,但是也能从中看见一些规律,那就是族谱的修订和人口数量确实有一定的关系。第三,修谱观念。关于家谱修撰也和人们的观念有关系,有的人注重修谱,而有的人不注重修谱,根据《皇朝琐碎录》的记载,“陇蜀滇黔诸省于谱牒茫然不解,殊属疏漏鄙俗,两江、两浙、两湖诸省崇仁厚,联涣散,各村族皆有谱牒”。《恕谷后集》也提到一件事,那就是清朝前期蠡县人李塨说北方人对“先世显绩卓行,不四五传遂恍惚不复记忆”。以上相关材料都说明了北方人没有南方人那种修谱观念,所以修谱观念也和南北方地区家谱数量有关系。个人认为家谱的修建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首先对于自己的宗族家庭而言就有很大的影响,有了家谱更能让后人清楚自己的身世来源以及祖辈上的事情,它也是宗族血脉的有力凭证;其次,家谱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料,它有利于相关人员研究地方区域文化,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一定的价值;最后,家谱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它也代表了中国的一种谱牒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8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