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寻全州教育兴盛之源,发现宋元书院孔圣石

原创马震宇

▲文物保护志愿者在清理璜溪书院遗址上

年的元旦假期,我是在兴奋中度过的,因为这个假期我在全州县偏僻的大田村发现了立于宋代的孔子像石碑!拍摄、查找相关资料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假期时间。下面我向大家讲述一下全州孔子像石碑的情况。

▋一、寻找全州教育的开山之地

年9月,我赴全州参加全州高中乔迁新址的庆典,在庆典之余,我与几位捐资助学的全州籍贤达之士在县文物管理所王辉所长的引路下,一同去寻找建于宋代的清湘书院遗址。

公元年,柳开任全州太守,宋太宗为嘉奖柳开在其任期内招抚有功赐银三十万两,柳开不曾私纳,用奖金在州治地附近的北山东麓修建了读书堂,政余讲学,训读士人。公元年柳开离任,为纪念柳开,全州将北山改为柳山,并称书堂为“柳山读书堂”。南宋嘉定八年(年),全州郡守林岜将读书堂扩建为书院。宝庆元年(年)宋理宗为书院赐“清湘书院”匾额。元元统元年()清湘书院修缮扩建。明正德九年(年),全州郡守顾璘,以兴贤育才为首务,重修“清湘书院”,将书院、堂宇亭榭的古今称谓俱刻石留志,并自题“应泉”二字于书院山泉的岩石之上。康熙二十六年()书院再次重修,改名柳山书院。乾隆五十六年()在城西北另建学舍,恢复清湘书院原名。至清末,因建州立两等小学堂,院址另迁新处,原址荒废。

清湘书院的建立,为全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名人志士,明清时代广西乡试,全州中举人数名列广西诸县第二,中试者多为“清湘学士”。辅佐过弘治、正德、嘉靖三朝皇帝的明首辅蒋冕曾就读于清湘书院。

徐霞客年到达全州,在其《粤西游日记》写到:亭前为清湘书院。有魏了翁碑。此山为郡守柳开讲道处。院为林岜所建,与睢、岳、嵩、庐四书院共著。

▲如今清湘书院已不存在,在柳山的杂草和荆棘丛中,我们一行找到了由郡守顾璘题写的“应泉”摩崖石刻,落款“顾璘”还依稀可辨。

恢复高考后,全州高中在广西高考中一直名列前茅,“教育”成为全州能拿得出手的几张名片之一,或许这得益于千年前柳开兴学之功德?

离开柳山,离开清湘书院遗址的时候,文管所的同志向我介绍,在全州两河还有一处建于宋元时期的书院,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二、探秘璜溪书院

柳山一别,几个月过去了,今趁元旦假期之机,在原全州县委办廖主任的相邀下,我又邀了全州文史研究专家王文胜先生、全州民政局的朋友、县摄影协会的朋友以及两河大田村的邓荣华先生一起走进两河镇大田村,寻找那建于宋元时代的书香魅影。

冬日的寒风没有阻挡住一群为挖掘全州历史文化而不惧前行的脚步,到达两河镇大田村委桐木冲村时,天还下着雨。将车停在桐木冲村,由东向西穿过村子,再过了几块早已收割后的旱田,就是有一丘东高西低的稻田,两边的土丘把稻田成U字型围抱,形成了一个山冲,北边山丘与稻田的接壤处有一口被一堵石墙隔成两个区域的连环古井。

▲在璜溪书院的旧址上西望,近有璜溪流

▲古井被一堵石墙隔成两个区域。

▲古井的水在这个阴冷的冬天还是暖暖的,捧起一口井水喝下,感觉甜甜的。

▲古井旁是一个水塘,水塘的周边很规整

邓荣华向我们介绍说,这就是璜溪书院的古井,当年师生们日常的饮水就取自于这口井。在古井的南边,隔了一块稻田,远望过去有石碑立于杂草间,邓先生告诉我们,那就是能证明璜溪书院身份的孔子像石碑。此时,我有一些小小的激动!大步地直奔石碑。

▲孔子像石碑立在一个比两边稻田稍高的

孔子像石碑的两侧还各立有2块记事石碑,其中两块是《重建璜溪书院碑记》。一块是《邓氏积善垂裕后昆记》,另有一块碑碑角为圆弧形,年代久远,字迹已无法辨认。

综合现留存的碑文、历代的全州县志、元代至正年间清湘县丞曾昺作的《璜溪书院记》以及《广西通志》等资料,我梳理了一下璜溪书院的历史,大致是这样的:

宋淳熙年间(~)大田村进士邓宁民(淳熙二年乙未科),建太极书院于璜溪之滨(今两河大田村西南角)。

宋嘉定七年(年)知州林岜在柳开读书堂废址修建清湘书院。

元至元十四年(年)四月,全州立安抚司,六月改州为全州路,设总管府,辖清湘、灌阳二县。

元元统元年()清湘书院新建柳侯祠,立新像,原像无处安置。当时,邓华夫是清湘书院的学宾,在为书院做工,获悉这个情况就决定把旧的柳开像移回老家去。于是在原邓氏先辈邓宁民所建的太极书院旧址上修建了璜溪书院用于奉安柳开的原象,因书院前的溪水名曰璜溪,所以将书院取名为璜溪书院。书院于元至正七年()建成,有殿堂3座,有房舍60余间,正堂祀孔子像,右侧堂安放柳开像,左侧的殿堂供奉着新建的邓氏先辈邓宁民的像。

元代,广西书院出现衰退现象。据旧志书记载,元代除兴复宋代宣成书院和清湘书院外,新创建的书院仅璜溪书院1所。全州是在明洪武洪武二十七年(年)由原隶湖南永州府改隶广西桂林府。严格意义上来讲,元代广西没有建书院!

嘉靖三十六年(年)大田村士人邓尚友捐资重修璜溪书院,次年兴工,于三十八年竣工。

璜溪书院还在清嘉庆二十一年()及同治四年()二度重修,但还是毁于清末。

▋三、璜溪书院的孔子像石碑建于何时?吴道子画的孔子像有几个版本?

相传孔子高额头、深眼窩、牛鼻子、厚嘴唇,外露大暴牙,面色黝黑,衣蚊拙枯涩。孔子像在民间流传的版本较多,模样也各异。南宋画家马远所绘的一幅孔子像中,孔子突额深目,鼻子宽厚,牙齿外露,形象高古不凡。

▲左图是唐代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

目前流传最广的孔子像是唐代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很多雕塑也是依据这幅《先师孔子行教像》为蓝本的。近年来颇有争议的“孔子标准像”依据的也是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

吴道子的画是以线条为主勾勒出人物动作、神态,而线条画是最适合在石碑或木板上刻画留存和传播的。难道吴道子画的孔子像就一个版本的吗?璜溪书院遗址孔像碑的发现,为吴道子的孔子像有多个版本提供了实物佐证。

▲这是璜溪书院遗址上的孔子像石碑。

璜溪书院遗址上的这块孔子像石碑高7尺(约厘米),宽4尺(约厘米),是石灰石材质。碑坐东向西。孔子石刻像的面部损坏较为严重,五官已不能辨析,但穿着和手势部分的线条还十分清晰。碑的右边下方有小字,依稀能看清几个不连贯的字,但已无法解读。石碑右上角缺损了一块,好在上部的文字“宣圣遗像”四字仍在,左下落款写着“唐吴道子笔”字迹也十分清晰!

因石碑上的小字无法辨认,这块碑具体刻于何年已无法考证。但可以推断,这块碑的建造时间应该是在宋淳熙年间(大约年以后)邓宁明考取功名以后回乡建太极书院后至元至正七年()璜溪书院书院建成前的这一段时间区间。这块碑落款写着“唐吴道子笔”,但人物的手形、头饰、佩剑却与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唐吴道子笔《先师孔子行教像》截然不同,但我发现璜溪书院的孔子像与浙江衢州孔庙的孔子像却如出一辙,浙江衢州孔庙的孔子像刻石,顶端有“先圣遗像”四字,右下角的署款为“扈跸南渡四十七世孙兵部尚书、四十八世袭封衍圣公孔端友立”,可知其原来的纸本应是南宋初年随高宗南迁的四十八世衍圣公孔端友(-)在家庙中奉祀的画像。画中的孔子身穿长衫,佩剑在身后只露出剑柄,双手相握于胸前(左手摸右手)。画像中的孔子是一位广额长眉、须髯垂垂的老人,凸显出哲人稳重深沉的气度。这幅画像与其它版本的各种孔子像最显著的不同是,它既不是叙事性的侧面像,又不是完全正面的偶像,而是采取了一种半侧面的形式,这种角度既适合表现人物的相貌特征,又没有正面像给观者的那种威严的压力。《论语·子张》记子夏言:“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幅画像大约可以体现出这种标准。

保存在山西省长子县文庙的《宣圣遗像》碑,刻于明嘉靖十五年(年)与璜溪书院也相似度极高。日本阿部正伦年的《孔子画像》似乎就是璜溪书院孔子像的彩色变奏版。

因此可以判断,吴道子的孔子画像有多个版本,璜溪书院版(或称衢州孔庙版,我为了方便记忆称之为“左手摸右手版”)在宋元时较为流行。而《先师孔子行教像》版或称曲阜孔庙版(我称之为“行礼版”)则在清代以后较为流行。

关于璜溪书院孔子像石碑产生于何年,在大田村一带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传说南宋年间,有一位将军带兵去岭南平定叛军,自湖南向广西进发,沿湘桂古道行进,行至大田村璜溪之滨,坐骑跪地不起。将军深感诡异,令士兵掏干溪中水塘,见孔圣人石碑画像,打捞上岸,立于书院正中,坝塘命名为圣人塘。至今圣人塘仍在。传说终归传说。但将太极书院的邓宁民与建衢州孔庙的孔端友生活的年代都是在一个时间维度上,相隔时间跨度不大,他们用当时流行的孔子像模板刻石为祀,就不足为奇了。而且从此点判断,太极书院建立之初就立有孔子像的石碑了,因此推断璜溪书院遗址上的孔子像石碑极有可能是宋代刻的石碑。

▋四、古道悠长大田村,甲第曾开西粤先

▲俯瞰大田村。

大田村其村原址在桐木冲村附近,桐木村当地也称桐木街,在没有(汽车)公路的年代,这里是全州至灌阳的陆路通道。民国20年(年)1月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红七军和红八军北上江西时就路过该村。村民们还可沿门前江(璜溪)顺流而下到达离村不远的灌江进而到达湘江。门前江(璜溪)与灌江汇合处的村庄就叫会湘村,去年新建的会湘大桥通车,使这段路成为去大田村路况最好的道路,虽然比途经百板洞的路远了20~30公里,开车的司机却愿意走远一点的路。上世纪30年代,随着灌阳(文市)到全州(石塘)的公路通车,大田村的交通优势不再,大田村倒是成了偏僻之地。到如今该村也仅是通了乡村公路,从全州县城到大田村平常是途径全州白宝乡、过百板洞然后到达大田村。我们这次去,由于白宝方向正在修路,就只好借道灌阳县文市镇的会湘村了。

大田村于宋初(约年)迁自于湖南零陵东安,在科举时代,该村曾出过43名举人(文举33人,武举10人),9位进士,这曾经是何等的辉煌啊!正如村中的进士楼门联所写“名门久列南阳首,甲第曾开西粤先”。这些成绩的取得其中磺溪书院必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大田村进士楼门第。▲俯瞰大田村进士楼门第。▲大田村邓氏祠堂前的石鼓。▲大田村邓氏祠堂前的石鼓。▲大田村的明清古民居。▲大田村的民国建筑。▲大田村的民国建筑。▲大田村的民清建筑。

如今散落在村中的进士大宅、举人老屋大都已破败不堪,这些昔日豪宅在六十多年前那个特殊的时代基本上被分给屋主的非直系后裔,不是自己的祖屋又有几人去爱惜呢?

▲大田村村口门前江畔的迎送亭。▲大田村村口门前江畔的迎送亭,亭子边

有迎送亭立于大田村村口的门前江畔,亭前的石板古道沿江曲折而行,门前江下游离迎送亭不远处有高高的石拱桥。自从村里通车后,这建于脚走肩挑时代的石拱桥就承担起了过汽车的重任,邓荣华先生见此情景,忍疼在心,于是自筹资金在石拱桥的下游另修了路与村委一起建了水泥桥,让汽车不再过石拱桥,以减轻石拱古桥的负担,保护这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

▲大田村村口的古石拱桥。

石拱桥见证了大田村多少代、多少人的荣辱兴衰:大田村学子依依不舍走过这石拱桥离开家乡远道求学;大田村学子中举后衣锦还乡,村民们敲锣打鼓放鞭炮在桥头欢迎的场面;炎热的夏日,孩子们光着屁股在石拱桥下戏水;村中老人仙逝,披麻戴孝的村民们也是走过这个石拱桥将老人送走…...

▋五、游后感

昔日书声琅琅的璜溪书院已成为历史

残缺的孔子像石碑还在寒风冷雨中矗立

大田村豪华的老宅已破损不堪繁华不再

古桥已不堪重负

迎送亭也没了往来的宾朋

我们呼吁社会和政府来保护这些古人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也希望有更多像邓荣华一样的有识之士,在外面挣钱了,不忘家乡建设,投入时间和金钱来保护家乡的文化遗产。

有些人提出,将古村申请成为国家级的保护单位,这样政府就会投很多钱来维修。有的人说,把古村落搞成旅游景点,就能带来旅游收入。

我觉得,像璜溪书院遗址上的孔子像石碑,它是目前广西发现的唯一一块宋元时期的孔像碑,就应该能得到国家的保护。但对古村落的保护,抱着“等、靠、要”的心态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仅仅是从旅游层面去保护也是不行的。

如果把这些文化遗产赋予它新的使用价值,集聚了人气,我想自然而然就得到保护了。比如:在书院遗址上建学校,让书院又能听到朗朗读书声;将古民居维修后建成村里的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天天有人在里面活动,房屋就会得到保护;将古石桥建成村前公园一个景观点,石桥也得到了充分利用。这些工作需要政府部门的规划和引导,需要社会资本的投入,也需要村民们的配合和支持才能实现。

在璜溪书院孔像碑旁的《邓氏积善垂裕后昆记》上有这样一段话:积金以遗子孙未必子孙能尽守,积书以遗子孙未必子孙能尽读,不如积阴德与冥冥之中以遗子孙之记正合子之意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何其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啊!今天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拿什么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中国要强,农村必须强;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中国要富,农村必须富;

乡村振兴战略口号已经吹响,大家奋斗吧!

附:

一、璜溪书院记(元)曾昺

璜溪书院,为柳公仲涂建也。宋端拱间,公来刺全州,筑室读书於山中。嘉定八年,郡守林岊即其地为读书堂。宝庆二年赐额曰:清湘书院。江南归版图修创如故,实为先圣燕居之所,而旁为柳侯立祠焉。元统元年,杨侯廷镇撤而新之。学宾邓华夫实相其役,载新柳侯之像,而旧像无所於舍,乃迎以归,于所居璜溪之地筑室而奉安之,故号曰璜溪书院也。璜溪发源于高山,萦回演迤,远赴於灌阳之会湘桥溪之左,地可数十亩,前挹双峰,后枕高阜冈,原翼於左右,若堵墙故,即其地而营筑焉,其屋为梁者三,为楹者六十有余,正堂以贮先圣遗像之碑,瞻敬其所由始也,柳侯旧像居房之右,而东向厌於所尊也,华夫之大父曰宁民,习春秋,以恩科调横州司户参军,乃为新像居房之左,而西向谓其尝被斯文之泽,知仰柳侯之风,而今祀侯於其地,故使为主而面之也,华夫用意深远,然其成功亦勤矣,抑余有感焉。华夫创谋於,元统之癸酉暨至正甲申,余随府判顾公用之,以公委至其地,犹未及建也,余喜其幽胜,徘徊久之,且力赞其毋后时,而早为。又二年丙戍春,余再访焉,始立外门,华夫欲余豫记之。余谓之曰:书院成游观者,必众其名,将与柳山并传,岂无宗公钜卿为君记之者?华夫辄怅然而止。是秋八月落成。而余以其腊更代,今犹未去,竟执笔得偿所愿,因知事之成否,人之去留,各有其时,不先后而适相合焉,其数盖前定也,则夫士之处世,凡未来者,何必役智虑而预计之哉!

二、《邓氏积善垂裕后昆记》

《邓氏积善垂裕后昆记》刻碑立在孔像碑旁,落款时间是嘉庆二十一年,记载“因老碑断折仍旧重刊”,老碑的立碑时间是“成化丙午仲冬一阳月吉日”。碑文上记载:余尚闻清湘之士风,惟邓氏建恩乡之望族也,其先有曰邓桂字华夫,为柳山??于里之璜溪立读书之所,于宅之左题其额曰璜溪书院,而宣圣之遗像尚在,碑文耿不磨也,成化丙午仲冬节届长至余寓灌邑之义庄基畔,而邓公之孙……今欲以先亲遗意立石于先宗之书院。……昔宋太师温国公司马光有曰:积金以遗子孙未必子孙能尽守,积书以遗子孙未必子孙能尽读,不如积阴德与冥冥之中以遗子孙之记正合子之意也。且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将见均辈昆季能敦尚行实积德累仁而世守其先业以发挥先君之潜德幽光不亦善乎,予以肤见姑书其概以待名公钜笔为之记耳。

原创作者:马震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2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