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凤凰嘴渡口骑行约15公里,便来到界首镇。界首镇以前是湘桂交界之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公元年划归广西之后为全州、兴安县界。民国时期是全州、兴安两县共同管辖的桂北商贸重镇,湘江贯穿其中。
年11月25日至12月3日,在兴安县界首镇光华铺至全州县觉山铺之间,约30千米的湘江岸边发生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生死大决战。
从年11月25日中央红军作出正式渡江决定,到中央纵队和红军主力安全渡过湘江,历时七天,工农红军6.5万余人面对30万敌军以湘江为依托,精心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和围追堵截,广大英勇的红军将士以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最终以牺牲过半的惨重代价突破湘江,粉碎了国民党企图消灭红军于湘江东岸的妄想,冲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
由于界首渡口位于红军突破湘江四个渡口的最上游,加上中央军委两个纵队在这里过江,因此,界首渡口也被称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第一渡”。
界首渡口遗址位于界首镇老街北端的湘江两岸,是湘桂往来的重要古渡,红军长征湘江战役四大渡口之一。
渡口南距兴安县城约17公里,北距全州县城45公里。界首渡口河面宽多米,水深流急,两岸都有山林,很是便于隐蔽,而且渡河后直接西行两公里就是桂黄公路,横过公路再行二三公里就能进入安全的越城岭地域。
因此,红军抢渡湘江,界首渡口是最理想的渡口之一。在决定渡江后,中革军委便决定在界首渡口架设浮桥,确保中央和军委机关从界首安全过江。
11月27日,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奉命抢占了界首渡口,晚上,红三军团第四师接防。红军占领界首后,工兵部队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用木船、木板、毛竹等在湘江上架设两座浮桥,并多次将被敌军飞机炸毁的浮桥修复,保证了首脑机关所在的军委两个纵队顺利跨过湘江。
为避开敌机轰炸,军委纵队特意选择在早、晚时间过江。11月30日拂晓时分,军委第一纵队从界首渡口浮桥过江;黄昏时分,军委第二纵队再从浮桥过江。从界首渡过湘江的还有:红3军团第四师、第五师和第六师一部。
到12月1日晚上止,中央红军除红八军团的一部分队伍被击溃,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被敌切断无法过江外,其余部队均已渡过湘江。
如今,在界首渡口紧邻湘江的岸边,还保留着一座《三官堂》,也叫《红军堂》,以前是一座道观,始建于年。房屋为砖木结构,分前后两厅,中间有天井。湘江战役期间,红一、三军团曾先后在这里设立临时指挥部。
年11月27日,红一军团前锋在渡过湘江后设临时指挥部在《三官堂》。随后,红三军团接防,军团首长彭德怀也把指挥部设在《三官堂》,还亲自坐镇指挥《光华铺阻击战》和《新圩阻击战》,并指派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负责架设浮桥,保证军委纵队安全渡江。
12月1日早晨,在军委纵队安全过江并进入越城岭山地,后续的红五、红八、红九军团已经在接近湘江时,彭德怀率军团部撤离《三官堂》。
湘江战役结束后,《三官堂》被炸毁,年由民间集资又重新修建,当地群众为纪念红军,便在门上写上《红军堂》三个大字。因此,《三官堂》又称为《红军堂》。
从《红军堂》出来,便是《界首古街》,红军突破湘江后曾暂驻在古街上,因此,也称为《红军街》。
《界首古街》位于湘江(界首段)西岸,始建于明朝,全长约0米,有数百间骑楼,上千个廊柱沿江“一”字排开,即遮阳避雨,又便于交易。
古街曾分有五排、四排、青龙、黄龙、红龙五条街,其中五排聚集的是挑夫、打铁、杀猪之类的劳动者;四排有豆腐坊、松烛坊、裁缝铺、药铺等手工作坊。青龙、黄龙、红龙三条街有湖南、江西等会馆及“裕昌隆”“志源祥”等老商号,主要从事商贸交易。
这里也曾盛极一时,是兴安、全州、灌阳和资源交通枢纽,湘桂航运的必经之地,人口汇聚,商贾云集,素有“上界首,下庙头”之说,号称“桂北四县乡镇第一街”、“桂北版清明上河图”。如今的界首古街,更是广西保护最完好的骑楼古街之一。
江河奔腾,硝烟散尽。在岁月的冲刷下,今天的界首大地上已经寻觅不到那场战役的痕迹,但来时的路我们不应遗忘。
接下来将前往距离界首镇约5公里的光华铺阻击战旧址,光华铺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之一。
湘江战役有多惨烈?万人部队只剩千人,红八军团被撤销建制和番号
骑行广西桂林,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渡口,触景生情,心情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