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自古有中华
文/蒋咸喜
“全州自古有中华!”初闻此言,甚是惊愕!
“中华”之意众所周知。她是汉民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古称黄河流域一带为中华,后用以指称中国。中华亦指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中华”一词最早使用是用在天文方面,“东藩四星,南第一星曰上相,其北,东太阳门也。第二星曰次相,其北,中华东门也。”(《天文经星·中宫》)。以“中华”一词为我国的通称自汉代开始。“中于天地者为中国”(扬雄),“中华”一词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被使用。
全州只是作为广西的一个县,为何而称“全州自古有中华”呢?
话头还得从我的老师“心中有中华”说起。那时我在南宁读书,年的国庆假期唐帮梁老师(民国19年全州县长唐燮的儿子)邀请我到他家聊家乡全州的家常白(话),唐老师谈到他的老表,也就是我的初中班主任吴敏治老师,在解放初期因“心中有中华”被新政府重新安排工作一事。
转眼到了年,初中毕业三十年后,我去大西江的糍粑塘村看望离休在家的吴敏治老师,此时他已90高龄。因我母亲是糍粑塘村的外甥女,依辈分我称吴老师为舅爹爹。吴老师见我来,很是高兴,他说今天我们舅孙俩好好叙叙旧。
闲聊中,我问起了二十七年前唐老师跟我说到的吴老师“心中有中华”的事,引起了他深深的回忆。
原来是年全州农村搞土改斗地主时,工作队在糍粑塘村吴老师的家里搜出了《新华日报》。这个《新华日报》在当时是极有政治份量的。它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创办的,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大型机关报。
当时被划成了地主成分的吴老师,他的家里怎么会藏有《新华日报》呢?
吴老师跟我说起了他在“桂师“读书的事。年8月,他考入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是李宗仁先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培养人才拯救民族文化,而在他的老家临桂县两江镇创办的,后人称其:“桂师”。
省立桂师实行“兼容并蓄”的办学方法,主张“民主、进步、团结、抗战”的思想。学校不仅为抗战输送了一大批甘洒热血的忠勇将士,也成为了“桂北革命的摇篮”。
中共广西省工委、桂林市委和市工委、灵川特支等领导人曾到桂师指导地下党工作,领导组织学生运动,发展革命队伍,筹划了震惊广西的“桂北起义”。
吴老师毕业后分配在临桂县五通镇创办新式学校。他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与参加革命队伍的同学有来往,互相之间常借阅诸如《新华日报》之类的一些革命刊物。
我问吴老师为何当时说您心中有中华哩!
吴老师告诉我:当时土改工作队问他,为什么在家里藏有《新华日报》?
他当时机灵地面向东方,指着那些山岭对工作队的人说:“因为我心中有中华!”
工作队看着吴老师所指的山岭刚好有红太阳升起。他们后来又了解到吴老师与进步同学有来往,应属于革命队伍里的人。这样新政府就安排他到枧塘屏山渡初中任教,后来调他至龙水桥渡初中、大西江枫木山初中、石塔口中学、松山初中任教,直至退休,后享受离休待遇。
吴老师还微笑着告诉我:其实他当时所指的山岭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全州有“中华”。
全州县地五华环绕。东西南北中为分东华、西华、南华、北华、中华。他抬起手臂指着远方一条绵延的山脉告诉我,这条山脉一直延伸到湘山寺,它处东南西北四华县地之中,就称为全州的中华。
我问全州中华之说缘自何时、何处?
老师说:“全州自古有中华!”一直这样相传,他也没有查到出处。
直到后来一个偶然的巧合,我在《湘山志》中找到了答案。
据《湘山志》图考对全州山脉来势的记载:“溯其祖脉,皆自岷山分析,延袤几千里及都梁,有峻拔独峰者为金紫峰,蜿蟺以入全(州)”,就其脉向分为“五华”(即东华、西华、南华、北华、中华)。
全州西华之覆釜山就山脉来势先为西华。据《湘山志》图考载:祖脉分析入全州,“逾三清界,横亘耸列为覆釜、为那咤、为观音,飞锡为皇极、大仙诸峰,迄八十山,全之西华也。”其意为:屈曲盘旋的山脉进入全州,越过咸水之北,崇岭重叠的三清界,横亘耸列着峭险峻绝、凌逼霄汉的覆釜山、那咤山、观音山、皇极山、大仙诸峰,这些当年无量寿佛留下足迹的山岭,一直延伸到大西江境内的八十山为止。以上山脉为全州之西华。
全州北华之会稽山。唐国辉摄依序其次为北华。据《湘山志》图考载:“由会稽连绵崒嵂至干山,全之北华也。”其意为:在大西江境内的炎井大峡谷以东、峡口大峡谷以北之间的山岭是会稽山,会稽山的山脉向北连绵起伏,这些高耸、险峻山岭,一直延伸到文桥的干山。以上山脉为全州之北华。
全州南华之宝盖山再次为南华。据《湘山志》图考载:“其自海阳发南华,则从兴安之东参差排列而出,及建安曰文唐、曰四豀、曰礼山、曰大朝源、曰深浦源、曰鲁箭,次为猿峒、为炉峰、为三华者。”其意为:南部山脉自海阳山(海洋山)发脉,从兴安县东部的山脉参差排列,延伸到蕉江、安和、凤凰境内的文唐、四豀、礼山、大朝源、深浦源、鲁箭,以及猿峒、炉峰、三华。以上这些山脉为全州之南华。
全州东华之黄华山。唐国辉摄递转为东,据《湘山志》图考载:“东华则繇灌水之南盘,维北拱迄于舂陵之西逦而为东山,曰五百峰、曰八百峰、曰黄华者是。”其意为:东部由灌水(灌江)南部的山岭,向北绵延至舂陵,再迤逦向西,曲折连绵是为全州的东山,东部的五百峰、八百峰、黄华山。以上这些山脉为全州之东华。
全州县地的中部地域则为中华。据《湘山志》图考载:“由蛟龙迭嶂,迄于歌陂,中蟠方山,回环高广,枝从龙岩之西磊落奔湃而下,涌为狮岩、为柳山、为重峰之笋布台,全之中华也。”其意为:由龙水东面的山岭绵延至大西江峡口河谷的白石岭,止于庙头歌陂的山脉走向,正如民间所说的“龙头在龙水,龙尾在歌陂”,其间的山脉形势层峦叠嶂,似蛟龙腾荡。中间有方山,其形如蟠龙蛰伏于地,盘曲环绕,回环高广,旁出的支脉山形磊落、嵬崫,从龙岩的西边奔腾彭湃而下,腾涌而出为狮岩、柳山及湘山石峰径相耸秀的笋布台。以上山脉为全州之中华。
全州五华围绕、三水汇流,文脉及于此,全州人也曾不负“全州自古有中华”的荣光。在科举时代,全州中文武进士人,中举人人。广西的第一位宰相蒋冕便出自全州。时降今日,仍俊才迭现。热爱“中华”之地全州这片土地的全州知州顾璘曾云:“全州自秦汉以来属零陵郡,其地居九疑、苍梧之间,葢帝舜所尝巡行,渐被礼乐声教之懿,固已久矣。”“按其山川形胜,融朗清峻”,作为全州果真“地灵”,是“贤人奇士”辈出的地方。
————————End————————
作者简介:蒋咸喜,全州大西江人,民间文史爱好者,有诸多作品刊登在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