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其厚广西全州莲乾村游记

白癜风饮食忌口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064851.html

周其厚

莲乾村位于桂林市全州县西南,约二十公里处,居湘江西岸,隶属凤凰镇大毕头村委,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

年8月10日,中午,我们在蒋廷松老师、村委副支书唐春玲的带领下,离开湘江倒风塘渡口,前往莲乾村。还未到村子,在路边就看到,有一对旗杆石,嘉庆十九年()甲戌岁进士唐润琳字琢成立;又有一对,是乾隆四十年()恩授太学生唐铨字宗泗建。不言而喻,这是一个崇尚读书,热心科举之村了。旧时代,农村人想出人头地,改变社会地位,唯有读书,“学而优则仕”。

我们进入村子,迎面而遇的是唐氏祠堂,亦称“公堂”,敞开着,比较简陋,显然不是原始之貌。在公堂呈弧形的屋檐上,挂有一块牌匾,光绪二十九年()重建时立。上面,列举了一些本村科举中式、为官之人,主要是明清时期,直至光绪年间。从记录的信息可见,本村始祖孔道塘,“原系山东省兖州府曲阜县籍,于大宋年间历任三朝谏议大夫,因公巡视西粤,道经此地,覩兹山路川嘉胜,风俗纯丽,乃免官而于斯村,名塘莲乾。隐居而易姓焉,即古之因名而姓,其义一也。”村里的人说,村民全部姓唐,来自山东曲阜孔氏,因避难改姓,“孔”“唐”一家人。听说上面还悬有两块牌匾,分别为“钦旨乡进士,乾隆五十四年题”“钦旨翰林院检讨,乾隆五十五年题”,可惜被人偷走了。

我们在堂前见到几块石碑,文字漫漶不清,难以辨认。其一立于乾隆四十四年(),关于捐款修祠的说明;其二说,公祠“为彰显祖德之所,自七世祖始建,后世重修”云云,刻有捐款人名及数额。这一重修祠、保护文化的传统,被后人继承了下来。墙上贴有今人所倡之《维修公堂捐款公告》:“莲乾村是13个自然村的发源地,本公堂始建于大清乾隆四十四年(),风雨沧桑,至今已有二百叁拾多年历史。现响应国家号召,为保护好悠久历史文化,为建设美好社会主义文化,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号召下,以自愿捐款的形式来维修上座,自愿捐款者请与唐军荣、唐延林联系。”这时,来了两个小伙子,其中一人为唐军荣。他是村委委员,热心文化事业,希望把古老的文化保护好、传承好。

在祠堂里有两位老人,一个90岁,另一个87岁,都当过兵。他们一边搧着扑扇,一边聊天。我们走上前,两位老人很热情,打开了话匣子。90岁老人说,以前这里铺满了稻草,军队来打仗,有人就埋伏在这里。有时候,送下来的伤员,也安置在此,伤好了再去找大部队。村外有一个庙,住过军队的伤病员。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前去考察,虽然老人年纪大了,但身体健朗,走起路来,一点也不含糊。我们到了跟前,门前有一石碑,才知这是“虞侯祠”。本村唐氏先祖所建,至咸丰二年(),因遭火灾而毁,年族人捐款重建。后,又毁,再建。从今人所立“合结善缘”碑中可知,虞侯祠原来塑有神像,久经风雨雪霜,庙宇倒塌,神像溃灭,荆棘丛生,腐败不堪。有人倡仪复修,村民十分踊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用了三年的农闲时间,复塑神像,完成此事。在古代,“虞侯”本为一个官职,最初掌管水泽之产,后为禁卫、侍卫之责。北宋时的军事机关都设置此职,官位不低。《水滸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他帮助过又遭其陷害的那个老乡陆谦,就担任这个职务,人称“陆虞侯”。

在院墙的地基上,砌有几块石碑,一是道光五年()立,名《善缘桥碑》,大意是善缘桥年久失修,众人集资重建;二是咸丰六年立(),记载了修虞侯祠之事;三是光绪二十年立(),大约是提倡文事,培养贤哲。在天井里,有一石缸,老人说:“我小时候,它就有了,一直在这里。”看来这个石缸,至少也要上百年了。整个庙宇是按照以前的模样重修的,石柱是原来的,个别地方是补上去的。老人还说,他五六岁时,这里住满了伤兵,流血很多。“是哪个部队的,穿什么衣服?”我们问。老人说,是便衣,破烂衣服,分不清。那个时候小,好奇,不害怕,跑过来看,从此练就了胆量,因为这个缘故,长大就当了兵。老人参军后,剿过土匪,立了功。当时倡仪重修虞侯祠者11人,如今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但现在的庙宇,又是杂草丛生,一片荒凉。

我们在村内发现,旗杆石很多,堪称“杆石林”。近前一看,大多数是清代的,有康熙辛卯科中式第拾名举人,还有的刻着“芳照乔梓,秀映棣棠”,更多的已经不明晰,难以辨认。不用说,莲塘村科举文风之盛,超乎他村。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社会的主流文化,通过科举传播于民间。只读圣贤书,鲤鱼跳龙门。一部儒林史,既是光宗耀祖史,又是皓首穷经史。“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春风得意马蹄急,一夜看遍长安花”“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不禁有了感慨,那些在古村里的牌坊,“贞节可风”“艰贞足式”“一门双烈”“节孝坊”,并不鲜见,可她们的清苦呢?有谁体味!喜欢小脚,就有了“三寸金莲”,可“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又有谁知!科举改变出身,对于考中的人来说,十年寒窗苦,值!但那些名落孙山、落第失意之人,他们的命运呢?该是一番什么景象!

在村后,有一条鹅卵石小路,我们沿之而出,又见鹅卵石的屋墙、院墙。仿佛,我回到了家乡,小时候,我们村子里的房屋,地基、墙基,茅草顶,不就是这个样子么!(年8月21日星期六)

作者简介:周其厚,山东高密人,桂林旅游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后,研究生导师,静山学者(乐朋授予)。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书局史、旅游教育、古村落文化。

祁阳市最大的水库石洞源,陶铸的家乡在这儿!

广西全州大西江锦塘精忠祠

回忆我的恩师

“闻香上马”乎?(散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