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地名故事》
卤泊滩(卤阳湖)
卤泊滩古称“卤阳湖”,又称“卤地”。位于蒲城县南约15公里处。“卤泊滩”东起蒲城境内的平路庙乡晋王村,西致富平县刘集镇东。东西长约30多公里,南北最窄处1.5公里,宽处可达7公里。总面积约为12.24万亩,蒲城境内约10.6万亩。涉及蒲城境内荆姚、原仁、党睦、陈庄、龙阳、平路庙等乡镇的54个村组。史书记载,距今万年以前,“卤阳湖”形成于更新纪末期,系下更新纪三门湖的沉积范围,由于地壳的运动,古三门湖逐渐沉降,卤阳湖随即从三门湖分离出来,独立成湖。传说,当时卤阳湖是一个碧波荡漾、水雾浩渺的美丽湖泊。湖岸土质肥沃,风调雨顺,万亩稻田随风起伏,湖内虾跃鱼欢,湖面航船穿梭,南来北往,当时湖岸两边的百姓安居乐业,到处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然而,随着日月轮回,光阴荏苒,加之地壳运动和人为的诸多因素,卤阳湖湖水不断减退,以致相继出现大片凸不平的沼泽和荒滩。史载:早在西周时期(前年左右),卤泊滩腹地就有了村落,周贾大夫曾在今陈庄镇内府村建立府库,存放粮食,存放武器,建立村院,安置自己的七位夫人。秦王赢政十年(前)曾采纳水利专家郑国的建议,由今泾阳县西北的中山瓠口,经三原、高陵、富平等县到今天的蒲城县原仁乡入蒲,东西横贯卤阳湖南畔,经孝通、党睦、钤饵,从晋城南向东流入洛河,史称为“郑国渠”。可见,早在多年前的秦朝时期卤阳湖己经水退泥淤,卤水己不能再浇田地了,因而才依靠数百里以外引水来浇灌当地的良田。
由于年深久远,世事沧桑,关于卤阳湖的许多美丽传说脍炙人口,久经不衰。其中板桥古渡、甜水甘泉的由来便是其中的一例。相传唐宪宗元和元年(),唐宪宗李纯为他久病的父亲唐顺宗李诵修建陵园,墓址选在金瓮山(今富平县东北方向),陵墓修建了四年竣工。元和四年(),宪宗李纯扶柩送葬,大队人马要由南向北经过卤阳湖,时因湖北岸水浅泥淤,船只不能靠岸,宪宗命随从铺木板成桥接渡,以利车马行人过渡。上岸后,走到今荆姚镇东,人困马乏,想饮水解渴,因当地卤水味,不能饮用,宪宗随行臣子柳泌说:“臣看此地有异水,陛下令祷而掘之”。军士掘井得水甘美清冽,味若甘露,随命名其井为“甘泉”。今荆姚镇有板桥渡村、甘泉坊村、甜水井村,想必是由此而来吧。十余年后,宪宗驾崩,穆宗李恒即位,仍走这条路把宪宗葬在金帜山(今蒲城西北约10公里处)。穆宗看到昔日的甜水井被水冲毁,便令建立屯寨,派军士看守。经过宋、元、明、清多年的漫长岁月,甜水井几经干涸,人们掏挖清淤,直到清康熙十三年还组织过人力砌砖整修。民国时,井壁又坍塌不能使用。类似板桥渡、甜水井的传说不胜枚举,唯其说明卤阳湖位置重要之故吧。史书记载,唐大历十年(),卤阳湖变为卤池后,风吹日晒,卤泊滩已出现天然盐,直己有人开始晒盐。直到明代才开始有了小作坊在滩里晒盐、捞硝。明神宗万历年,陕西按察使在滩内立过“禁盐碑”,大意是蒲富一带是山西盐销区,卤滩之内不准熬制私盐。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盐、青海盐来源受阻,卤泊滩一带熬制“锅板盐”蓬勃兴起,熬锅增至多口,从业人数多达0余人。“锅板盐”供应于抗战时期关中一带的军需民用,解决了当地用盐供应不足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卤泊滩虽经多次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修建了漫淤渠和排碱工程,改造了一部分滩地,但由于资金短缺,技术不到位,所以面貌无大的改观。年,中央就开发建设卤泊滩作了重要批示以后,省、市、县各级领导制定部署了卤泊滩开发的远景规划和近期的融资建设和开发利用工作。目前卤泊滩现代产业开发区遵循大绿、大水、大空间的思路,按照绿色、环保的总体要求和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产业衔接,社会保障一体,生态环境共享,空间布局相融,基础设施共建的理念已经分步实施新区建设。以卤阳大道为骨架的“三水两路一广场”的重点工程和卤阳大道已经竣工。可以预计,不远的将来,一个以现代装备制造业、旅游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卤阳新城必将插上科技的翅膀,满着光荣与梦想,矗立在渭北大地上。
持续更新中
敬请期待
......
往期回顾
◆第一期:平路庙的来历
◆第二期:罕井的由来
◆第三期:晋王村
◆第四期:石马村的传说
◆第五期:化木村
◆三打陶三春的发生地:陶池村——第六期
◆内府村的传说——第七期
◆敬母寺的传说——第八期
◆甘泉坊村的来历——第九期
◆南嘉禄村名的来历——第十期
◆山西村——第十一期
◆县西有个车王村——第十二期
◆“苏坊”“武店”和汉苏武有关系吗——第十三期
◆龙阳镇和明德村——第十四期
◆“铃铒”“五更”“避难堡”的来历——第十五期
◆汉帝村的传说——第十六期
◆内府村与纹石笑靥——第十七期
◆卤阳湖与泾水流觞——第十八期
◆唐村唐庵的故事——第十九期
◆永丰——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第二十期
◆卤阳湖与杨爵拜水——第二十一期
◆“靡不有初”——杨爵在贾曲的故事第二十二期
◆洛滨人宗庙的传说——第二十三期
点阅读原文,进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