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北传统村落49民国时赫赫有名的禁山

北京治疗皮肤病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

全州县龙水镇百福村委禁山里,又称下白石,位于全州县城西北部,离县城约12公里。村庄坐北朝南,东接百福村,南临山川河,西连中白石,北靠青山。村子依山傍水,村前是一马平川,地势开阔,连接白石洞,似一小平原,水旱无忧,故村民素以种水稻为主。

站在山川河边看禁山里

村后有山,不高,长有葱绿的松树,上世纪五十年代,满山遍野的古松,大如合抱有余,可惜历遭几场台风(当地称‘离娘子风’),目前只余下两株,算是硕果仅存。这几十年山林权多次变动,但村后之后龙山一直坚持没有析分,如今仍是一派青翠。这个村从西到东,长达一公里有余,从远处看,形似一个燕子,故人说这个村山好、水好、田好、风水好。

古松

一,禁山里与下白石的古今

村前一里处便是山川河,原来是清沏见底,游鱼可数,如今遭上游开矿,水质污染,今非昔比。山川河属罗水上游水系的三大支流之一,是湘江二级支流。发源于越城岭下南洞村的茶坪,源地海拔米。河之源头有二:一源出大帽岭。二源出海洋坪。不过,上世纪修了天湖水库,原本流向大西江的水,经一条硕大水管导入天湖电站,故天湖之水改道,也成了它的源头。此地清代属全州六乡的长乡,也有人称为长乡河。流域面积.71平方公里,河长35.5公里,流经才湾镇的永佳洞、紫岭、七星、驿马,出寨圩、过白石、秦家塘(与禁山里相邻),至百福、安陂、桥渡注入罗水。

禁山里旧时属长乡白石。因顺河而下接连三个村,即上白石、中白石、下白石。此处河段属最下游,故为下白石。上、中白石村均姓王,下白石也有王姓,却以蒋姓为大姓。如今全村人,总户数户,主要以蒋、刘、王三大姓为主,其中蒋姓人口约有人,刘姓人,王姓占人,还有唐姓70多人。其他杂姓如吴、廖、曹、宁姓,人口很少,且有的是六七十年前由外村迁来。

禁山里海拔米,东经度56分43秒,北纬25度58分59秒。全村总面积亩,其中山林0亩,水田亩,村庄占地面积约亩。

古民居

由于自然条件较好,旧时村里富人较多,故多深宅大院,建筑气派非凡。禁山里的古民居,横竖有较完整的规划,属于明清时期桂北典型建筑,有宅院门楼,村里巷道纵横分明,河卵石或青石板巷道;墙体三合泥砌卵石,外加蓝灰抹面,青砖青瓦,木结构梁柱,灰檐翘角,正房与厢房相连,有天井照墙,一座连着一座,凉快透风。但至今由于人口的增长,人们生存的需要,村民多在村头村尾建起了三层楼房,保留非常完整的古民居仅有7座。多数当年气势轩昂的老屋,已破败不堪,沦为长草藏蛇之处。

古巷子

清光绪年间,刘姓新修祠堂一座,与老祠堂一脉相承,遥相呼应,有门楼、石鼓,规模宏伟,解放前曾先后被日本兵、国民党兵征用做临时兵营,现存完好的正房堂屋内杉木柱上,还留有当年临时做床铺留下的锯口,可惜那对有传承意义的门前石鼓在几年前被人偷走。刘家的古宅院内现存古吊水井两口,人称双龙井,吊井口均为圆形,直径一米左右,深七八米,用青石圈围砌成,水质清澈甘甜,曾送至南宁化验,鉴定结果水质优良。族人使用多年;刘家祠堂门前有古槐树一株,相传是始祖璞冈公立宅时亲自栽种,斜横生长,树主干直径一米五,几人才可合抱,虽历经雷火,树主干早已内空,树干折断,但生命顽强,老树又长新枝,为族人纳凉胜地。

刘姓祠堂室内

外看蒋姓祠堂正门

蒋姓祠堂正厅

蒋姓的祠堂相比起来,要高大、宽敞一些,正堂为两个天井,两旁为厢房,其中一边为两层楼房(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为地拆掉了),地面用桐油拌糯米磨成,光滑漂亮,各房间还装有饰花的木板壁。抗战之前,因日机轰炸全州火车站,省府令中学搬至乡下。年底,全州中学搬到才湾秦家塘的新山乡中心校。因住宿紧张,两个班的学生及部分老师,借住禁山里蒋氏公堂半年。

这个村虽然地处湘桂走廊,但在过去属于二级官道。清中叶全州境内驿道有8条,长乡小官路是其中之一。官道自州前经桥渡、百福村、禁山里、寨圩、阎家村、和佳洞、永佳洞,交西延(今资源)界,当地人称为“山川大道”,系去西延(今资源)的主要官道之一,属昔日陆路驿道,均用卵石铺筑路面,平整美观,人称“钉子路”,宽度为1~1.3米,晴雨可行。当年有伙铺,就在村后粑粑厂旁边,供来往行人过夜之用。有人在这里卖油榨粑粑、猪肉、豆腐等食品。如今修通公路,官道弃之不用。

古井之一:吊水井

刘姓祠堂前双把井边的古树

禁山里村旁旧官道边上,有一口古井,上方屹立着三棵古樟,夏春秋三季井水清澈见底,甘甜爽口,沁人心脾,且鱼虾成群,半个村的饮水都靠它。

自古以来,村民以种稻为主,近几十年来,兼种柑桔、花生、红薯。如今年轻人多往外地打工,村里的经济状况在全州属中偏上。

二,王蒋刘三大姓的前世

禁山里村中王、蒋、刘等大姓,居住区相邻,田地相连、巷道相通,鸡大之声相闻。自古以来,姓与姓之间通婚,关系融洽,团结和睦。

禁山里蒋姓虽为大姓,但最早来定居的却是王姓。那时可能叫下白石,故为王姓开基。

王姓来自宋朝,据村中《王氏族谱》载,王姓奉王宪顶公为第一代始祖,但开基却是他的六世孙。宪顶公是江西省吉安府卢陵县白竺田人,有后裔六世祖名永禄公,於宋宝祐戊午(年)科进士,任广西平乐府知府,诰授朝仪大夫,他才是来禁山里定居的王姓始祖。“始清湘县(今全州)籍,择住长乡四十五都一甲下白石村立宅焉。”

长乡白石还出了个王佐,是全州的第一位举人,史书称“一钱太守”。明洪武的《永州府志》载:“王佐,字用之,世居长乡白石,其族盛大。用之数预(遇)乡荐,晚得官,仕至邕州户曹。”户曹即管理司法。一次,他查阅以往的刑事案件时,发现有7人被错判死刑,他立即提请复审。平反冤狱后,7人各携带厚礼,叩头谢活命之恩。王佐坚决拒收礼物。众人苦苦相求,他却情不过,只收下一把小佩刀作为纪念。王佐逝世后,路允迪为他写《户曹公墓志》时称他“其与世异趣。申人之冤,谢人之饷”,而留一小佩刀,“与史称‘百纸参军’‘一钱太守’无异”。“百纸参军”是说唐代参军杜暹任满归去,下面的官吏以纸万番赆之,他只受百番;“一钱太守”讲的是汉代会稽太守刘宠,在任做了很多好事,离任时到京城做官,当地有五六个老人各赠百钱为他送行。刘宠只收了每人一个钱,当地人称他为“一钱太守”。

王佐还担任过永州官府中的属官承直郎,延祐三年()十月到任。王佐的事迹,不仅《永州府志》为他立了传,《粤西文载卷六十八》也有记载。但王佐究竟是上白石、中白石或是下白石人,却语焉不详。

蒋姓到禁山里晚于王姓。蒋氏源自今全州县永岁乡大岗村,是三国时蜀国名相蒋琬之后,在全州属巨姓望族。禁山里蒋姓属大岗势琳公的后裔。据《蒋氏族谱》载,迁至禁山里的蒋姓是堂兄弟二人:汝合公,字明生,生殁碑载。康熙已酉()由大冈脚村连记迁居长乡禁山里;汝先公,字觉后,于康熙年间移居长乡白石新屋里。两人共祖父蒋得元。但蒋氏公堂嵌有一块石碑,记载更为久远。这块事关买祭田的碑文载:“盖闻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虽祖宗代远,人生岂敢忘乎!然我守宝□□□□(缺字)由升乡大冈村移居长乡禁山里……”,碑立于大清同治四年(年)。文中记载的守宝公“由升乡大冈村移居长乡禁山里”。蒋守宝,是蒋时珠第四子,生殁无考,葬连记,其子尚玑,万历甲寅(年)生。按辈行“文时守尚德,锡汝叶荣生,永作朝廷士,钦洪才焕承……”看来,守宝公的儿子蒋尚玑生于明代万历(-)年间,蒋守宝自明代迁来禁山里,应无疑。

相比王、蒋二姓,刘氏来得较晚。据刘氏族谱记载,禁山里刘家始祖,为全州石鼓刘家的第二十世子孙刘昌璧(璞冈公),他于清乾隆(-)年间从全州绍水镇石鼓刘家迁来。而石鼓刘家于宋迁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紫溪村。相传是始祖在石鼓村建宅时,从地下挖出两个硕大青石雕刻的石鼓,便以此命名村名。

刘昌璧少时家境不好,但勤学苦读,中乾隆丙子()科第36名举人,做过县教谕、宁明州学正,后至山东升平县知县。告老还乡后,因看中下白石环境雅静,依山傍水,土质肥沃,便在村头购地定居,逐渐发展成当地名门望族,至今己多年。

据载,璞冈公以下,曾出进士一名,举人四名,在外为官勤勉有加,爱护乡里,赈济灾民,有声望,成为石鼓刘家分支出来最为兴旺的一支,与全州原望族龙水蒋姓、桥度谢姓以及绍水赵姓等原望族通婚不绝。

进士刘发岐,为璞冈公第四代世孙,同治甲戌三甲进士(年)官授浙江郎用知县、同考试,可惜才过四年,就英年早逝,名不见显。但值得一提的是,璞冈公开始移居白石,世孙考取举人、进士等功名时,出身地应该算是禁山里,但县志记载均为全州石鼓人,此无它,光宗耀祖而已。刘发岐是全州石鼓刘家自宋从江西迁居全州以来唯一的文进士。其妻为清代原顺天府尹、全州蒋琦龄次女儿,蒋琦龄另一个女儿嫁石鼓刘家痒生刘发分。刘家的几名举人也颇有声望,分别是刘祚伊,道光五年乙酉科第三十九名举人,分发安徽候补知县,以军功钦加运同衔;刘发岏,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第二十九名举人,官至山西祁县知县,钦加同知衔,又因在任赈济有功,保举运司行在任候补直隶州加一级。族谱记载,此公17岁中举,可惜后来却屡试不第,便授徒四方数十年,清末著名御史赵炳麟便是他的一名学生。此公于光绪四年编撰《祁县志》十六卷并作序。任职时期,祁县遇罕见大荒之年,他组织军民生产自救,并带头捐款捐物,爱民如子,告老还乡后遵嘱父遗命,将家里两百余亩田地,捐给同族璞冈公以下各房子孙。举人刘发蔭,光绪元年第四十一名举人,钦加同知衔拣选知县,诰授奉政大夫。

刘家自到禁山里村立宅,家风严谨,尊师重教,文化底蕴厚重,连续几代多有才俊,叔侄、堂兄弟同朝为官,家族兴盛逐渐显达于乡里,望族实至名归。

民国名人蒋余荪在为《石鼓刘氏宗谱》写有《刘公子和传》一文,记述刘发怡(字子和)少年时跟伯父在赵润生的幕府,与赵炳麟为忘年交。后随赵炳麟入京为文书,授七品京官。民国后,刘发怡又随蒋继伊(字伯文)到粤海道做丰顺县县篆,粤民“呼为刘青天”。他又“喜奖励后进”,蒋余荪与家乡几位学友“负笈羊城,肄业香港大学,假日起居,公视若子侄,谆谆以成己成人者相朂”。

比较禁山里刘姓而言,晚清之前,蒋姓只在咸丰六年(6)出了一位武举人蒋志高,他因为办团练有功,被保举担任千总,职位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团级官员。至于其他的小姓,多是因为来禁山里为大富人家打工而定居,也有些是改朝换代之后,人为地从外地迁来。

禁山里村名的来历,说法各异。年出版的《全州县地名资料汇编》载:全村“人。蒋、刘、王等五姓,蒋姓于明初从永岁乡大岗迁来,因住地风景优美,禁山成林,故名。”另一种说法是,大岗蒋氏兄弟迁到下白石垦荒定居,将附近封山育林,设为禁山,日后人丁盛旺,故下白石就叫成了禁山里。还有一个版本:当时王姓富有,有蒋姓为王姓打工,后来娶王家女儿,后来女婿向岳父讨要一块安身之地。岳父将一片禁山送给了女婿。之后蒋氏儿孙满堂,人口越来越多,以至后人便称下白石为禁山里。

三,村名因一人而显赫

禁山里只为出了一个蒋余荪,从而成为全州民国时期最出名的村落之一。

蒋余荪(-),字敬斋,他与王竹斋(华)、吕新斋,并列为全州“三斋”之一,蒋位列“三斋”之首。据传,外地人来全州当县长,最先要拜访此三人,否则,官位不稳;如在位贪腐,只要他们暗中一呼,县民群起响应,你就得拍屁股走人。蒋余荪曾因此得罪一外来县长,几遭杀身之祸。

蒋余荪,字敬斋,原名蒋士谦。清光绪19年(年)生,以优秀成绩考入香港皇仁大学预科班。由于教英语的英国老师辱骂中国学生,让蒋余荪愤然辍学(有人说他曾留学日本)。他先是从教,任全县中学校长,不久即加入国民党。后来从军,先后做过营长、修仁(今属荔浦)县长、上海侦缉大队部副官、师部参谋。

如今健在的93岁的共产党人唐志敬先生说:“在民国时期,全州治安最动乱的时刻,往往需要蒋余荪出来收场。”民国18年、19年,他先后三度担任全县县长(这两年俞作柏把李宗仁、白崇禧赶到香港,张云逸在百色起义)。任过兴、全、灌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兴安县长,后又任桂林地区民团副司令。年9月任第九十三军挺进纵队司令官、第八行政督察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有人说他曾封为少将)。年11月被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解放军进入全州后,在全州县首任县长邓崇济等的工作下,他投诚起义,而后劝降匪首蒋八桂。

其实,蒋余荪在爷爷蒋朝飏以前时,还是普通农家,相传他爷爷在家打草鞋卖。父亲蒋凤池(蒋廷藻),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慈善人,还是一个秀才。他做煮酒的饼药,因此发家致富。他还懂得医术,为老百姓开药方治病不收钱。蒋余荪共四兄弟,大哥士诚,老二余荪士谦,老三士诵,老四士咸。除一个在家守业外,三人均在外做官。“余荪”乃“余生”的谐音,是他死里逃生后改的。

时在民国15年,中渡县(今鹿寨县)的覃明河来全州担任知事(即县长之职)。此人在全州搜刮民财,与蒋余荪、俞卓轩发生矛盾。当时蒋、俞在全州是国民党之首领。有湖北人胡宗铎任第7军第7旅少将旅长,率军开往全州。覃明河有个侄儿在胡宗铎的部队当团长,他让侄儿派兵杀俞、蒋二人。俞在县政府内被杀。蒋因一位舅爹爹在县府煮饭,闻讯赶急相报。蒋余荪在兵围村庄之前一刻逃往后山。为了纪念这次虎口余生的事,将蒋士谦改名为蒋余荪。

古民居为蒋余荪故居之一

民国初年,蒋余荪做过全州县长,在财政非常困难之际,与俞卓轩、吕新斋等,筹集资金,兴建了全州县第一所学校图书馆――即全县中学图书馆,还兴办了许多公益建设事业。民国27年,杜聿明率第五军移驻全县时,蒋余荪与邓国英、唐资生、王竹斋等全州有声望的人士,联名申请,由全州人出钱、出房子,第五军出经费,增设民众初中班三个班。该校成为全州当时招生规模最大的学校,后来中学部改为“私立大同中学”。

蒋余荪也重视地方历史文化,出资再版谢济世《梅庄杂著》。全州历史上在明朝出了一个大学士蒋冕,病故后葬于尹家塘。蒋余荪出资在墓地修有一幢看护墓地的房子。解放后,这房子被改做村里的小学校。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日寇入侵,他任陆军第九十三军挺进纵队司令官,直接控制的武装约有人,不久扩编达余人枪,成为桂北地区最大的抗日武装,在才湾、龙水、大西江一带抗日,让吃了苦头的日军不敢少股进犯。

日军给蒋余荪写信劝降,封官许愿。皆为蒋余荪所拒绝,他对劝降人说“我宁为抗战死,不做亡国的官”。日军利诱不成,便在汉奸的指引下,向他的老家投掷炸弹,幸好未响。炸弹曾留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才搬走。日军又派部队翻越越城岭,偷袭资源县梅溪河蒋的后方大本营,遭抗日武装伏击,共缴获日军小钢炮3门,歪把机枪4挺,三八大械支和许多战马。但挺进纵队也牺牲了两百余名士兵。民国34年4月29日,日本天皇“庆寿活动”时,蒋余荪让司令部警卫队长、也是禁山里人的蒋仕侯,伪装成日军,围歼了新山乡日军30多人的小队。逼迫日军基本上退出了山川。

蒋余荪故居

蒋余荪故居

白崇禧年9月1日在桂林各界欢迎会说:“我全省民众继起抗敌,奋战不屈,尤以迁江、宾阳、横县、全州等县团队与敌作战,最为壮烈勇敢,使敌遭受很大伤亡”。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余荪没有忘记跟随他为保境安民而流血牺牲的官兵,在今山川口子的寨圩村后修建纪念园,带头捐出了许多光洋与谷子。

全州解放后,蒋余荪在邓崇济的劝说下,率部向人民政府投诚。随后,劝降土匪蒋八桂。后来唐介圭也下山向人民政府缴了械。年12月,蒋余荪以“大恶霸”罪被处决。

“文革”中,全州设立阶级教育展览馆,以他为原型。客观地说,他率队围剿红军长征掉队的战士,镇压中共地下党的活动,甚至下令枪杀游击队战士,应确有其事(也有人讲述他救过落难的红军)。但说他家中设有水牢却是子虚无有,因为禁山里地势高亢,绝无水可引。

蒋余荪在县城的公馆。位于原全州县政府大院的机关大院老年协会,一些知情者说,这里曾是当年全县民团头子蒋余荪收养红军小号手唐玖芳的公馆,现为全州县文物保护单位。

四,村前村后话古迹

禁山里村对面的宁家村西面有座山,叫蒋家岭,民间称蒋阁老山。传说葬有明代首辅内阁大学士蒋冕。还传说这个墓地是蒋阁老生前亲选定,也是他真墓所在。

民间相传蒋阁老就葬在此蒋阁老山

禁山里对面两里路远确有蒋阁老山,山上确葬有蒋冕的先人墓,但要说蒋冕本人就葬在这里,实是大谬也。蒋冕在自己的著作中,写得明明白白,那是他祖父蒋安的墓。因为孙子蒋冕做了一品大官,光宗耀祖,朝廷赠蒋安为柱国、少傅。蒋冕的母亲郭夫人的墓在其侧。蒋冕致仕回乡,先后于嘉靖四年()、五年,与儿子及外甥俞珍,两次到蒋家岭扫墓,并写有诗五首,刻在桥渡村东的龙隐岩内的石壁上,如今尚存。

蒋冕致仕回乡三年后,被削职为民,去世36年后才平反恢复名号。传说中他下葬时有多少个假墓,作为一个平民百姓,在等级制度十分严格的明代,要想这样排场,事实上是不可能的。禁山里过去还有三座庵堂。较有名气有隆兴庙,为王姓人所修。传说有一年,有个山川的举子进京赶考,曾在庙里住了一夜。梦里有庙里的菩萨保佑他。后来他果然考中了!为了感谢庙里的菩萨,他捐钱将此庙维修一新。另有一个多平方米的静龙庵,里面曾住有一个和尚。当然,最有名的还是迴龙殿。

迴龙殿位于“长乡小官路”旁,去山川的路上,离村不到半里。此殿建于何时,尚无考证。但该村出生的学者蒋钦挥先生曾在徐霞客日记中,见到这位伟大的地理学家记载从桥渡过桥,过石鼓(不是绍水的石鼓刘家),经迴龙殿到寨圩、入山川。可惜新的版本中再也见不到这个史料。如此说无误,此殿当建于明代。

从老人们的讲述中可知,至少在民国时期,它的香火是非常旺盛的。

迴龙殿,分上、下两个间,正面门额上书写三个“迴龙殿”大字。后来村民喊别了音,喊成了“洪龙殿”。第一座殿有菩萨十多个,第二层座殿有菩萨四个,均呲牙咧嘴,面目狰狞。来朝拜的人除全州本地人外,外县有资源的,还有的来自湖南东安、新宁、永州的人。

昔日农历九月十九日,是迴龙殿某位菩萨的节日,来这里朝拜的人是人山人海,有数千人之多。路的两旁顿时成了街道,人们来这里卖油榨粑粑、卖水果、卖米粉、卖汤圆、卖各种小吃的,摆了数百米之长,迴龙殿四周林地的草被踩得溜光。

此活动共举行三天。活动时期,有唱鬼头壳壳戏的,有耍木偶戏的。让当地老年人记忆犹新的是,有位艺人脚踏板,一手打鼓,一手打锣,高频率的节奏,令人叹为观止。唱到半夜,唱戏的人便点本地发财人家的名字,说些祝贺发财的彩话,点着名字的人家会给些钱。当今为举办丧事人家,夜晚有人唱歌讨钱,与此类似。

相传殿里供奉的观音菩萨,求子特别灵验。因此,九月十九这天来朝拜的以妇女居多。求子的朝拜之后会“偷走”一双鞋子,然后放另一双新鞋在这里。当然,也有拿一只鞋子的。鞋子在全州话里,与“孩子”谐音。相传,拿走左边鞋子生崽,拿走右边鞋子生女,拿一双的,生金童玉女。因为灵,所以来此地的人特多。

来迴龙殿求菩萨的人,往往会带来一只鸡,让一些十来岁小男孩子杀。孩子们将小刀磨得锋利,遇上带鸡来的,便为他们杀鸡祭祀。主人便会给几角钱。

可惜,迴龙殿这一壮观的殿堂庙宇,大约在年被拆除,石头运去修了村里的碾米厂。如今的迴龙殿变成地,有村民种有红薯或种杉树、桂树。只有遗址隐约可见。

村前风光

鸣谢: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蒋钦挥、王松、蒋洪柏、蒋友文等先生的帮助。特别是蒋钦挥先生,他对此文进行了精心的审核,付出了不少心血。特表谢意!

附记:蒋钦挥先生是禁山里人,也是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根据广西桂学会副会长吕余先生的指示:厅级、省部级领导、获广西、全国优秀专家、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江学者、广西八桂学者、省级以上教学名师、省级以上名老中医、省级、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级冠亚军等荣誉称号的可点名记述一下。笔者在原文中对他作了简要的介绍,但这位令人敬重的知名学者在审稿时删除了。此文采用经蒋钦挥先生审定后的文稿。

探秘桂北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原创:蒋廷松刘义斌

桂北传统村落(48)千古名村桥渡村

探秘屏山渡千古悬棺传说之真相

漫话西汉零陵古郡梅潭古八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