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桂林日报
□通讯员殷铁军胡光灿 每年的金秋,金银色的桂花如细雪落满枝头,装饰着桂林的大街小巷,扑鼻的花香引来全国游客,流连忘返。在桂林人的眼里,桂花是桂林一张永不褪色的名片,能与之齐名的当属桂林军民团结奋斗夺得九连冠的“全国双拥之花”。30多年来,为浇灌这朵“花”,百万桂林人民拥军支前从未歇息,“双拥之花”与桂花相映成辉,组成红土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永续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崇军情怀 桂北大地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下可歌可泣的长征史诗在湘桂古道之间传颂不息。 全州县才湾村蒋石林老人一家五代人守护红军烈士墓不悔不弃;灌阳县水车镇翟顺修为感激红军免费为儿子治病,主动帮红军搭建过江浮桥,红军赠送一床棉被他珍藏了43年;灌阳县新圩镇枫树脚村黄合林为了“请你好好保存这面旗帜,等革命胜利后我再来取”这句话,如爱惜自己生命一样守护旗帜整整45年……红军长征留在桂林的故事,如一颗颗星辰散落在绿水青山,成为桂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李向群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结合新兵征集、烈士公祭日等重要节日和活动时机,宣传造势,营造氛围,让红色精神融入桂林城市发展血脉,激发市民爱国主义情怀。 在叠彩区龙珠路街道两侧,“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等标语醒目地点缀在青山墨柏间,板报、版画系统展示了人民军队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引来过往群众驻足观看。这是桂林市委议军会议定项目,共投入余万元建成面向市民开放的首条百米国防教育文化长廊。携手助力——各界联动汇聚拥军力量 “余浩他爸,你快过来看看,我们家孩子上报纸啦!”年八一前夕,荣获三等功的现役军人余浩家中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份印发“八一光荣榜”的《桂林日报》,上面详细记载了全市一年来立功受奖官兵的先进事迹。近年来,桂林警备区协调新闻媒体开辟“八一光荣榜”专栏,发挥媒体矩阵优势集中宣传报道部队官兵立功典型,有力激发现役官兵争先立功热情。与此同时,我市发挥拥军模范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连续四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十佳“最美军嫂”“最美退伍兵”“最美拥军人”推选宣传活动,选塑了40余位最美双拥典型,打造了一张亮丽的双拥名片。 我市还坚持在制度机制上铸牢军人“三后”问题“防护栏”,先后制定出台了《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暂行办法》《军队子女入学优待办法》《进一步做好士兵优待工作意见》《进一步增强军人职业荣誉感实施意见》等拥军优属政策性规定办法。年以来,全市共安置近名退役军人,达到了部队、地方、接收单位“三满意”,投入余万元为余名退役军人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拿出约3%事业单位岗位定向招聘退役军人。共举办退役军人和随军家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66万个,随军安置62名,定向招聘58名随军未就业家属,为余名军人子女提供优质教育,一系列的拥军举措得到了驻桂部队高度好评。 自部队调整改革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练兵备战,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新时代拥军支前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规范双拥工作领导机构统筹拥军支前职责职能,积极推动拥军支前协调机构建设,大力支持驻军多样化军事任务。每年召开市委常委议军会、军地座谈会议、军地联席会议,梳理军地困难需求双清单,实地走访调研部队建设发展困难,有力解决训练场地建设使用、营区周边出行交通便利、用水用电等制约影响部队发展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问题。 大力支持部队推进国防工程建设。近几年来,桂林红岭训练场建设任务重、工期紧,市政府及辖区政府根据任务需要相继成立专门组织协调机构,多次现场调研、多次召开场地建设推进协调会,克服职责任务十分繁重的困难,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力量建设,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近万元,征用优质土地资源65亩,新建了近0平方米设施配套、教学训练场地功能齐全的桂林市民兵综合训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