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防治对象为三病(赤霉病、白粉病、条锈病)三虫(吸浆虫、穗蚜、红蜘蛛)。我站4月18-19日在全县普查过程中,中北部旱塬小麦蚜虫、红蜘蛛偏重发生,中南部灌区未进行防治田块小麦蚜虫偏重发生,为做好今年的小麦“一喷三防”工作,保障夏粮生产安全,特制定本防治技术方案。
发生趋势分析中北部旱塬小麦蚜虫处于繁殖盛期,红蜘蛛偏重发生,中南部灌区未进行防治田块小麦蚜虫偏重发生。据气象预报,4月27-28日、5月5-9日还有明显降水过程,加之近期气温适中,有利于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侵染流行,有利于红蜘蛛、蚜虫生长繁殖。预计赤霉病、蚜虫偏重发生,红蜘蛛中等发生,中北部旱塬红蜘蛛偏重发生,白粉病偏轻发生,条锈病轻发生,吸浆虫轻发生。
防治方案小麦扬花5-10%即可开始小麦“一喷三防”,中北旱塬在4月20-27日,中南部灌区在4月25日-5月1日。喷药时避开扬花盛期,避免造成药害。
1、中北部旱塬:主要以小麦红蜘蛛、蚜虫防控为主,预防小麦白粉病、条锈病。每亩选用克/升戊唑醇悬浮剂25ml+7.5%氯氟吡虫啉50ml+1.8%阿维菌素倍(15%哒螨灵倍)。
2、中南部灌区:主要以赤霉病、蚜虫防控为主,预防小麦白粉病、条锈病,兼治吸浆虫。每亩选用克/升戊唑醇悬浮剂25ml+7.5%氯氟吡虫啉50ml(或35%吡虫啉15ml+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ml)。
组织保障措施1、加强虫情监测,准确及时发布病虫预报。
县植保植检站要严格按照省上制定的病虫监测调查规范,加强小麦病虫监测工作,以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穗期蚜虫、红蜘蛛等小麦重大病虫为主,建立系统监测点,固定专人,认真做好系统监测调查和大田普查,明确防控重点区域和最佳时机,及时制定病虫防治技术方案,准确发布虫情预报和电视预报,为我县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提供准确依据。
2、开展统防统治,抓好防治示范样板。
县植保植检站要依托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典型示范效应,抓好综合防治示范区样板,各镇(街道)以村组为单位开展统防统治,建立1—2个百亩统防示范田,带动群众开展防治。
3、加大宣传培训,营造良好防治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板报,散发“明白纸”、组织宣传车辆等,宣传条锈病等病虫危害的严重性和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控工作的重要性。组织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举办培训班、防治现场会等,使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全面掌握防治技术。及时向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通报发生动态,预报防治适期,推荐防治药剂,组织群众开展统防统治,有效控制条锈病等病虫的危害。
(信息来源:蒲城县植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