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白癜风医院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xcxbdf/编者按:舜帝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明的奠基人,距今约多年。在中华文明史上,舜帝开创了“德治”文明的新时代,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最高成就。史书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这是对他的最高评价。舜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其道德文化与炎帝农耕文化、黄帝政体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千百年来,舜文化润泽着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舜帝的德行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有关舜帝南巡的故事,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经考证,舜帝南巡,曾经在广西全州(古称零陵)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驾崩于全州。这就是说,全州是舜帝最早的纪念地。发掘、整理、研究、绵延四千多年的舜帝文化,不仅可以填补广西舜帝文化的空白,而且将使全州乃至广西的历史文化前推两千余年,意义重大。作者对舜帝南巡及其活动轨迹进行了考证,并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详实描述,一一为您揭晓答案。以下是内容提纲:1.粤头楚尾话全州2.古零陵地名探源3.舜帝南巡及其动因4.舜帝南巡的终极之地5.舜帝南巡的遗迹及故事传说6.舜帝最早纪念地在全州7.全州民间的虞舜遗风8.打造舜文化旅游品牌舜帝南巡的终极之地文/唐榕话说涿鹿之战以后,黄帝带着大胜之势,继续征伐四方,对于周围的部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的氏族都相继并入华夏民族,使得华夏种族日益壮大,逐渐演变成为了日后的夏朝。九黎经过长期斗争,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国,后来灭于周朝;一部分参加了黄炎部落联盟,逐渐融合于华夏族;还有一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汉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战国时的荆楚与今天的苗族、瑶族,就是九黎、三苗的后裔。古人将中原地区称为“华夏”,将居于我国南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异族”。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夏商以前称三苗、蛮夷、和夷、裸国,周朝时称南蛮、荆蛮、荆越、扬越、百越。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一带。现今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由南蛮民族演变而来。三苗地域图传说中尧舜时期,因南方山多地少,水患严重,交通不便,生产力低下,时称“三苗”的南蛮民族备受歧视,曾与炎、黄集团有过抗争。诸侯有苗不服,率众北上,“尧征而克之于丹水(汉江支流)之浦”;虞舜在位,三苗首领和共工、欢兜、鲧等人被冠以“四凶”之号,分别遭到放逐或杀戮。其中三苗首领有苗被发配到华夏最南边,即邻近“苍梧”域境的长沙郡边境青瑶垌(今全州大西江镇),让其远离朝廷,远离自己的部落中心,使之想造反都力不从心。有苗被放逐后,还是不服,大禹治水时带兵攻打过,欲征服有苗,但没有成功。因为有苗是蚩尤的嫡系,非常顽强,在部族里影响力非常大。后来,舜帝实施怀柔政策,以文教感化苗民,而且非常诚心。此后,苗人逐渐消除了以往敌视华夏人的心理,接受了华夏政权的统治。这一年,又到了五年一次的巡狩期,舜帝照例要到全国各地巡视一番。这回的重点是南方三苗部落,一是因为三苗部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安三苗等于安天下;二是因为数度南巡,也只到过南岳衡山,尚未到过真正的南疆;三是三苗部落首领有苗归顺王朝已经好几年了,很有必要去看看他,以巩固边防和民族关系。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舜帝带领一干人等,从鸣条出发,南渡黄河,经中原大地,向江南进发。毕竟是上了年纪,体力已大不如从前.加之一生操劳,到得晚年,人老病就多了,体力有些不支。刚进入长沙地界的洞庭湖,舜帝便因雨中受寒而病倒了,身边的人劝说他回蒲坂都城。舜帝说:“风寒小病,不是大事,歇几日就会好的。”娥皇、女英两位夫人每日精心照料夫君。有的地方官与老百姓,听说舜帝病了,也纷纷赶来看望,有的送医送药上门,也有的劝舜帝不要南下了,就地住下也可。舜帝不肯,说江南偏远之地,有些地方至今还不懂农耕,他一定要去看看。娥皇深知丈夫的脾性,她附耳给劝舜帝的人说:“不要再劝了,他要办的事情,不会半途而废。”果然,将养数日,舜帝病初愈,挣扎起身,又继续向南进发。临行前,他决定留下娥皇、女英和部分年老体弱者,轻车简从。这一天,舜帝一行人来到南方边境地区、与苍梧古国的交界之地青瑶垌。这青瑶垌就在当年的长沙边境之地、苍梧之野,今天的广西全州县大西江镇。据史书记载,荆楚是三苗国的领地,青瑶峒则是三苗部落首领有苗被发配来南方的居住之所。它西接全州西延洞(今广西资源县),东延至文桥、庙头,北连湖南新宁县的峻岭,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今日大西江那里,居住着三苗部落联盟首领有苗。传说舜帝受到了三苗首领有苗的热情接待,他们在青瑶峒枕山上的归崇坪“乐与天地同”,“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十分开心。舜帝带诸位老臣,走村串户,访问百姓。他亲眼看到:有的地方人仍住在山窑土洞里,阴暗潮湿,病倒的很多。舜帝便教他们营造土屋,改变居住条件。有的以兽皮为衣,又脏又厚,夏天热的要命,舜帝便教他们学习织麻,改变服饰。有的以人代牛,不懂牛耕,舜帝便教他们耕作技术,发展农业。三苗人对舜帝的英明早有所闻,这下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今峡口白石山的绝壁上有一幅天然壁画,民间叫“归崇图”。相传舜帝拂琴与三苗部落首领同乐,沿西溪而下来到二江汇流处,见前面临江岭上有巨大的白面崖壁,便留步来了兴致,于是取来黑竹山之竹作笔,醮钴鉧潭之水为墨,在白面崖壁上绘就了一幅与三苗同乐的“壁画”,“画”中还真有二位或隐或现的人物,民间说右边那位是舜帝,左边的那个就是三苗首领有苗,亦即狗民国国王。后来舜帝留步作画处就叫墨笔。舜帝作画后将画笔一扔就落在了城门口,民间就将舜帝落笔处称作登科里,认为这里会文运昌盛。民间在舜帝拂琴经过的西溪上架了三座桥,认为舜帝是三皇五帝之一,是真龙天子,是凤凰的化身,就给这三座桥分别取名为真龙桥、帝龙桥、凤龙桥了。据《后汉书·东平王苍传》,舜帝南巡途中还探望了弟弟象的一家,并说象的封国在“有庳”,而又有书称之为“有鼻”。这个地方在哪里?就在湖南道县北。可知舜帝足迹所到不止五岭,苍梧之野的华夏边境、象的封地、三苗居住地都曾经是他巡视的地方。舜帝南巡所经过的区域也许是舜帝年事已高,长途跋涉,亦或许是舜帝从北方而来,水土不服,舜帝竟在此一病不起。舜帝最后一次南巡时,已年近九十高龄。很多人不了解他年纪那么大了,还不远千里来到青瑶垌巡视三苗。其实他有不得已的苦衷,那就是回避矛盾。大禹治水成功,摄政以后,功高震主。舜帝圣明贤达,耄耋之年毅然决定远避南疆,免得矛盾激化后难于收拾。所以他来时带了不少族人,其中就有尧帝的儿子丹朱。舜帝驾崩后,遗体不可能运回北方,只好就地安葬,就葬在了当地被称之为“龙脉”的九龙山。依据尧舜葬制,“不封不树”,不封是不垒坟堆,不树是不立墓碑。所以当二妃寻夫来到这里,竟然找不到舜帝的陵墓,但见九龙山九条山脉联结在一起,极其相似,莽莽群山,菁菁沟壑皆似舜帝崩葬之所,若为找寻,处处或是,处处可疑,寻之不见,访之无闻,因而九龙山又名九疑山。秦始皇在祭祀舜帝时,将找不到舜帝陵墓的地方取名“零陵”,意思是舜帝崩于斯葬于斯而又没有陵墓的地方,是使人涕泪飘零的地方。所以司马迁所说: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史记·五帝本纪》)。舜帝南巡“德服三苗”“勤民事而野死”,还将自己的圣体留在了九疑山。舜帝创造的“以孝治家”、“以德治国”和“以德树人”成为了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和理念。于是,儒家就以大中至正之道的“皇极”来命名舜帝葬精之地九疑山,而将九疑山当成德圣孝祖舜文化的象征。清代的《湘山志》图考也记载了这座由九疑山而复名的皇极山。舜帝驾崩后,他带来的族人大都留在了青瑶垌生活,并成为了瑶族的祖先。据瑶人的《评皇卷牒》记载,这里曾是十二姓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亦即瑶族发祥地,也是舜帝驻跸之地。有关文献古籍说在全州青瑶峒会稽山繁衍的盘瓠(盘护)一族与现代勉支瑶人一脉相承,这里的瑶人与舜帝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三苗在舜帝的仁爱感化下,与舜帝后裔和睦相处,勤劳耕作,在以青瑶峒为中心的湘水和资水上游创造了灿烂的上古文明。当地瑶族奉舜帝为祖先舜帝驾崩后,这里的百姓为感激舜王的功德,就在当地建了三座舜庙(又名虞帝庙),塑了舜帝神像,他们将舜帝奉为虞神,奉湘沅二妃为水神,四时朝拜,香火不绝。全州民间曾有到九疑山举行迎请虞神唤雨活动的历史。每逢大旱或大涝时节,他们便备祭品,举会首上九疑山或到舜庙,耍龙灯祭祀舜帝,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关请舜帝和神龙祈雨或祈晴的过程,柳宗元在《舜庙祈晴文》有载:“敢用牲牢之奠,昭祭于虞帝之神。”《全县志》也有大西江青瑶峒人迎请虞神唤雨,而在神仙坝“坎坎鼓鼙”的描述。这里的民俗深深地打上了舜文化的烙印。当地至今仍传承着古老而又神秘的“傩鬼头”保太平的“平安宴”传统礼俗。(有关“傩鬼头”“平安宴”的故事后文有介绍)由于舜帝南巡及驻跸青瑶垌,这里就成了舜帝后人瑶族和苗人的居住地,并享有一种特殊待遇。据《评皇券碟》记载:青瑶峒内“山场田地,付典王徭子孙耕管为业,营生活命蠲勉国税。夫后不敢需索侵害良徭,永远管山,刀耕火种。”说明这里的瑶人在以前就享有从事刀耕火种并被免除租税这种特权。在青瑶峒炎井山口外的夷襄河(炎井河上游)旁有一座石山名叫龟山,它酷似一只向北爬行的大乌龟,而与龟山相向而来的是一条绵长的南岭山脉,这条山脉从湖南新宁方向沿青瑶峒炎井的山口方向蜿蜒,民间视其为龙脉。这龟蛇在此交会形成特异奇观,称之为“神龟吞南蛇”。相传南宋初年瑶人首领杨再兴曾利用青瑶峒内有“神龟吞南蛇”的特异地相与天子岭帝王坐堂威态的神奇异候,认为有神灵相助,而在青瑶峒发动起义,得到九十团峒的瑶民们“顺应天意”响应,拥立杨再兴为王,在全州青瑶峒建了抗宋根据地,并建立独立王国,最后被朝廷命平瑶将军李道领兵所镇压。到了元大德年间,因青瑶峒内发生天灾人祸,瑶民忍受不住官府的压迫和剥削,拿出免交租税的《评皇券牒》,开始抗交皇粮国税,再次遭到官府镇压。此后青瑶垌一直很不安宁,瑶民不断滋事,斗争此起彼伏。到了明初,大明王朝为防青瑶峒周边瑶民作乱,于是在青瑶峒各战略隘口屯兵设防,控扼要害。据《明史》记载:“明洪武二十七年,全州灌阳等县平川诸源瑶民,聚众为乱。”,朱元璋“命湖广、广西二都司发兵讨之。”镇压全州三十六源瑶民起义的广西都指挥使是韩观将军和湖广宝庆卫指挥孙宗总兵。韩观将军驻防在“八十山”隘口,孙宗总兵则驻防“界牌”以北。前文所述,“八十山”隘口是湘桂古道上由广西桂林府通往湖广宝庆府的重要设防关口。隘口两边为悬崖峭壁,地势险要,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隘口左边的半山腰上有一个天然闸口,只能过得一匹马,隘口两边军队把守,山上摆布着滚木、雷石、弓箭严阵。年1月1日红七军北上就是从湖南新宁与全州交界的十字路,过界牌,经长界岭,顺利地占领了八十里山关口这个战略要地,并顺利地过境全州。八十山关口地势险要(图片提供:蒋咸喜因瑶人不断起事,为大明王朝心头之患,于是韩观将军大开杀戒,“擒杀千四百余人,诸瑶奔窜遁去。”从此,青瑶峒内的瑶民就流离失所,无一为瑶了。为了广西的长治久安,广西左布政使提议将位于荆楚南疆,人口稠密,受荆楚文化熏陶时间较长,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全州划归广西。在取得湖广左布政使同意后,又与广西都指挥使韩观、广西按察使、全州知州的疏请一并附议,联名具疏朝廷奏明原由。于是朝廷准奏,便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壬申(年8月)分全州及灌县往属于广西桂林府”《太祖实录》卷)。自此,全州从湖南划入广西,并将全州的客户、富户大量南迁,随着湖广南迁人口的到来,岭南各地区得到了空前的充实,田地开垦成风、经济渐渐复苏随着岁月的流逝,朝代更替,苗族和瑶族同胞心目中的家园故地已经消失。如今的青瑶峒内虽无瑶人居住,但仍有大量的舜帝文化和瑶族文化生活遗址。如“真龙桥”、“凤头桥”、“城门口”、“狗王坪练兵场”、“九疑山”、“天子岭”、“零陵屋”等很不一般的地名。青瑶峒内的瑶族文化遗址大多集中在大西江古村周围。今大西江村中仍穿行着一条自东向西的古道,这条古道从峒头峡口的白石岭一带经“大巫坛”,直至峒西的桃花古寨,长达二十余里。大西江村旁尚有“城门口”这个地名,再往南有“石塔口”、“牛路口”、“探口”(今名坦口)等城防关口;西面有桃花寨、古闸门、古石墙城垣;北有八十里山关等关口;东面的白石岭曾立有硖石寨。这瑶王府就是三苗首领有苗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坐落在青瑶峒山间盆地中心地带,其选址严格遵循传统的风水规则。村后有青龙高万丈的“九龙山”(九疑山),村前有白虎不抬头的虎形山。“玄武”城门口,“朱雀”月形坡。村居平壤,涔位怀抱,远景广阔,山环水绕,东迎紫气。九龙山腾天入地,自西向东绵延数十里。龙脉曲伏有致,轮晕分明,山气腾腾,婉转奔驰,若水之波,流行和顺,绵长磅礴,发富绵远,气象富贵。这种有赖于自然的神奇造化,体现出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最佳境界。怪不得一代帝王舜帝都直夸这里好,非常留恋这里。大西江村东面有一个古渡叫渡船头,这个渡口曾经很繁荣。据当地老人们讲:在明初之前,瑶人在这里开辟了十二个埠头。瑶民们乘船经青瑶峒境内的渡船头渡、文桥境内的白毛渡、双彼渡、达山渡、庙头镇内的歌陂渡、渡头渡(宜湘河渡)、摆屋渡、猪头寨渡,入湘江下湖南,往来其间。当地盛产的粮食、茶叶、木材、药材、竹木制品、农具等通过码头上船运往升乡、湖南零陵,外面的盐、布匹等也由此船装、肩挑运进青瑶峒,流向各地,这里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商品集散地。渡船头作为青瑶峒联系外界这条水路要道上的第一渡,曾在当地自领一段风华。在离此不远的天湖水库有一处水下文物奇观——皇帝大殿。大殿位于天湖河谷盆地。其遗址宽不足一亩,零星卧着石阶、石柱、石窠、石门槛、瓦片等,台阶数级,殿坐北朝南。年,全州县水电局组织人员进入大西江高山地区考察,发现了该山区高水头水力资源。年,在这个名为“皇帝大殿”的河谷盆地上建成天湖水库。从此,皇帝大殿遗址被淹没于碧波荡漾的湖底。相传这个皇帝大殿曾经是供奉舜帝的庙宇,南明永历帝曾利用这个舜帝大殿作为临时行宫,并在此领导开展反清复明斗争。从此这个殿堂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成了百姓心目中的“皇帝大殿”。作者简介:唐榕,60后,桂林市全州县安和镇人,毕业于广西师大中文系,做过教师、记者。现在南宁工作,为一家传媒公司负责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8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