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大师传奇
文
唐榕
01引子
椐《六祖法宝坛经》行由品记: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公元—年),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惠能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今湖北黄梅市郊)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惠能大师于东山禅寺五祖弘忍大师处得法并受衣钵后,恐其资历太浅,难以服众,遂命其游历江南,传播佛法。六祖南行,果遭不明人士追杀,乃于岭南避于猎人队中,凡经十余载。三十九岁那年(公元年)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在印宗法师主持下剃度出家,成为六祖。随后转往曲江曹溪宝林寺(今韶关南华寺)弘法宣教三十七年,创立和宏扬了中国禅宗顿教法门,千百年来长盛不衰。
02一鸣惊人
话说当年达摩祖师来到少林寺传法的时候,带来了一件木棉袈裟,这件木棉袈裟是禅宗法脉传承人的传法信物。当时由达摩祖师传给慧可,慧可传给僧璨,再由僧璨传给道信,道信传给弘忍。传到弘忍这里时已经是第五代了。
在今湖北省黄梅县的东山上有一座五祖寺,曾经是五祖弘忍大师的弘法道场,当时叫做东山寺。现如今在寺庙真身殿中还供奉着弘忍大师的真身法像。
在五祖寺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却不是在这里,而是在位于真身殿东侧的偏房里——寺庙舂米的杂役房。而正是在这个舂米杂役房里的故事,对以后的中国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
龙朔元年(公元年),已过古稀之年的弘忍大师因身体欠安,担心自己天命不久,万一哪天圆寂,谁来接班呢?大弟子神秀虽资质聪慧,但心高气傲,性情乖张,刚愎自用,非上上人选。于是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让众弟子各书一偈,表达出自己对佛法的领悟,从中选出禅宗法脉传人!
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很快在墙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众弟子看到自己的大师兄写下的偈子,都十分佩服大师兄对佛法的领悟之深,纷纷表示自己完全达不到这种程度。所以在神秀写下偈子后,没有人再敢去作偈。
弘忍大师环顾众弟子一周道:“还有没有人能写?”
众弟子齐声道:“弟子愚钝,还没能领悟,不敢写。”
正在此时,隔壁东厢房大声传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偈语众弟子一看,原来是新来不久、在寺庙里舂米作杂役的惠能。
神秀所作偈是说修行人身体是智慧的菩提树,内心像明亮的台镜。要不时的去擦拭,不要让修行人的身心受到那俗世的灰尘所污染,乱了修行,扰了心性!
惠能所作偈是说菩提本就什么也没有,明镜也没有什么台,在修行人心里要做到无物,无相,无我!若是在意什么菩提树、明镜台那就是心中有物。心中有物就是有杂念如何修行啊!
这时五祖门下弟子,莫不投以惊讶的眼光,异口同声,连连啧啧称奇,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小子进寺才多久,竟已成了肉身菩萨!
五祖一看众人惊奇的眼色,立刻道:“这偈也没有见性啊!”转向惠能呵斥道:“你小小年纪,且刚刚入门,懂得什么?”
一时门徒们惊奇的心情,才见平静下来。
五祖宣布散会,用锡杖击碓三下而去。
惠能会得祖意,等到三更鼓响,暗暗来到方丈室,五祖怕被别人看见,还把门窗的孔隙用袈裟遮住了。
五祖道:“看你从南蛮之地过来,又无过人之处,故先安排你舂米做杂役,历练历练。没想到你如此精进,你是怎么理解的?”
惠能说:“众生本来即佛,欲求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因为菩提之性,非因缘而生,是超脱言语文字的,所以下下人也能有上上智,上上人也会有下下智。”
五祖点头道:“孺子可教。白日人多,不便多说,以免生枝节。神秀这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尚未入门。你小小年纪,便有这般见解,要觅无上菩提,甚是难得!”
五祖随即为惠能讲解《金刚经》从何而来,所说何法,惠能聚精会神地听着深奥难懂的经文、经义。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激动得全身发抖,宇宙间的所有事物仿佛都因经文而改变了:每一页经书都是一朵蓬花,每一粒灰尘都显出千尊金佛,甚至方丈室之外的一景一物也都历历分明地出现在眼前。
惠能明白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惠能激动地说:“没想到自性原本是清净无秽的!没想到自性原本是不生不灭的!没想到自性原本是具足一切的!没想到自性是信念坚定的!没想到自性原本是能生万法的!”
惠能一口气说了五个“没想到”,弘忍知道他如今想到了,也彻悟了。
五祖高兴地说:“儒子可教也,必成大器。”随后拿出禅宗祖传的袈裟,对惠能说:“现在你已经体悟了宇宙间最珍贵的真理,我把我的衣钵传给你。从现在起你就是本宗的第六代祖师!希望你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末了,五祖又说了一首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五祖对惠能说:“从前初祖达摩大师,刚来此地,恐人不信,所以传授此衣,以为信证,代代相承,其实以心传心,都是要自悟自证。自古以来,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记住,好生保管,人在袈裟在!”
惠能应承道:“弟子遵命,一定不辱使命!”
五祖沉思片刻,继续说:“衣是争的开端,到你为止,勿再相传。若再传此衣,则生祸害,吾宗命脉,反保不了。你现在立刻离开此地,久了恐怕有人会害你!”惠能听了,不免犹豫,便启问五祖,要向何处去? 五祖告诉他说:“向南而行,不宜速说,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临别时,五祖再次叮嘱:“以后诸佛心法,由你来大行于世!汝今此去向南,时机未熟,不宜速说,否则佛法难以兴起。切记,切记!”
是夜三更,惠能领了衣钵,辞别五祖,舍舟登陆,向南而去。
03避祸南行
这惠能祖籍广东范阳,出生于唐朝岭南部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父亲卢兴焯,曾是朝廷官吏,清廉正直,才华横溢,母亲李氏善良贤淑、纯洁质朴,夫妻二人生活非常幸福。唐武德三年,卢兴焯因得罪了权贵,被贬来到岭南。
几年后,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李氏生下一个男童。出生时室内香气扑人,瑞相纷呈,众人感到十分惊奇。黎明时候,忽有两位奇异僧人来拜访,说:“恭喜老爷喜得贵子!昨晚出生的这个孩子和我们缘分很深,我等特意过来看看,并给他取名,上惠下能。”
卢兴焯甚感诧异的问道:“二位从哪里来?怎么知道我有了儿子的?”
僧人微微一笑,没有直接作答,道:“令郎与佛有缘,我们自然知道”。
“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呢?”卢兴焯接着问。
僧人微微笑说:“此名意义深妙,惠持佛法施与众生,能作佛陀广大事业”。说完便告辞而去。
惠能三岁时,父亲因病早逝,留下母子二人相依为命,靠卖柴维持生计,生活非常艰难困苦。惠能24岁那年,有一日挑柴送到顾客的店中,碰巧有一位客人在店内诵经,他就合掌在旁边静静的听着,听着听着就感觉有所领悟。等客人诵经完毕,他就问客人读的什么经?客人说是《金刚经》,他急忙问:“从哪里可以得到这部经?为何持诵此经?”客人告诉他,黄梅县东山禅寺的五祖弘忍大师,为弟子传授《金刚经》,我是从那里请来的,五祖说无论僧俗,只要精进持诵《金刚经》,就能见到自性,了悟成佛。
惠能拜师惠能听后激动不已,心想无论如何,一定要皈依五祖大师。店中有一客人,非常赞赏他的求道之心,送给他十两银子,让将母亲的生活安排好。惠能忍痛拜别慈母,怀着强烈的信心和激动的心情,经过三十多天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黄梅。
惠能来到五祖座前顶礼,五祖淡淡地问道:“你从哪里来?来这里想求些什么?”
惠能答道:“我从岭南来,不求其他,只求作佛。”
五祖一听,这小子口气不小,看来不是凡人呀!
为了以防意外,所以就明珠暗藏说:“你就跟大众弟子一起去做事情吧。”惠能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念念不离福田,不知大师让我做些什么?”
五祖因他初来乍到,就把他安排到磨坊,让他每日劈柴舂米,干些苦力活,历练历练。惠能日日辛苦劳作,没有一点疲倦抱怨之心,这一干就干了八个多月。
没想到初来乍到,就被五祖弘忍看中,并承袭衣钵成为了禅宗法脉的第六代传人!
为了惠能的安全,五祖命令他连夜启程离开东山五祖寺。
大师兄神秀眼见自己应该得到的木棉袈裟被人夺走,很不服气,心中愤恨!便命令众师弟追杀惠能,欲夺回衣钵。
惠能辞别五祖渡江南行。两个月后,进入广西。见有数十人向他追来,意欲抢夺他的衣钵。惠能潜伏在草丛中七天七夜,见追人南下,便折向岭西,避开大路,尽选荒山避径而行。不一日,惠能来到一个地方,见这里山清水绿,田园恬静,鸟语争喧,晃若世外桃源。询问当地人,乃纯化县(永福唐时县名)境之拉怀村(今永福县永安乡大坦村)。惠能想起五祖临别时曾有“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之语,便询问当地老者:“此地可有寺庙?”老者说,往南行走十余里有座古寺,可以容身。惠能走到那里,果然见到一座古寺,名叫“报身寺”。因听不懂当地方言,不便交流,惠能于是寻得寺后一处山岩栖息。终年稀言少行,彻心悟佛。
一日,天空艳阳高照,惠能见岩洞里比较潮湿,便将五祖所授的法衣拿出来到附近小溪中清洗。法衣一振,瑞气盘旋,大放光彩。
寺中有一个来自西蜀的僧人路过,见法衣瑞气祥生,非普通之物,便到山岩前,见到惠能,衣不蔽体,在岩壁前打坐念经,石上晾晒着法衣。便问道:“阿弥陀佛!你石头上晾晒的法衣从哪里得来?”
惠能回答道:“从来处得来。”
僧人问道:“黄梅五祖的意旨什么人能得到?”
惠能回答说:“会佛法人得。”
僧人问道:“何为佛?”
惠能回答说:“自心即佛。”
僧人问道:“何得通佛法?”
惠能回答说:“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僧人感到非常惊奇,满是疑虑地转身走了。
惠能见行藏已露,便立刻收拾行囊悄然离去。
数日后,西蜀僧再次来到岩中,见行者早已离去,岩壁上有钟乳盘结如人箕踞状。以为是活佛化身入凡,瑞霭重生。故当地人取其名为“双瑞岩”,意活佛显圣、携宝物木棉袈裟,双喜临门也。
直至后来,六祖至韶州曹溪宝林寺,弘扬佛学,宣传“见性成佛”,成为禅宗的正宗。西蜀僧至宝林寺礼覲听法,方知昔日避居山岩中的行者,就是六祖。
惠能离开拉怀后,不几日,来到象州。这象州是当地州县治所,紧靠柳江,水陆交通方便,甚是繁华。惠能见这里的人心性善良,热情好客,治安状况良好,是个居住和传道的好地方,想必不会有什么问题,便在该县西山上的一处岩洞里隐姓埋名住了下来。
一日,惠能从市集采购盐巴回到住处时,发现有人在远处探头探脑朝岩洞里张望,见惠能掉头,立刻隐藏到石头后面。这立刻引起了惠能的警觉:“不好,有人跟踪,怕是大师兄的人寻来了。”
于是立刻收拾行李,拔腿向山上跑去,不远处还能听到有多人追赶的喧闹声。
04坛经传世
为了避开敌人,惠能继续往西走,不知道走了多少日,来到一个叫邕州的地方。当他走到邕州望仙坡时,极目远望,见这里山高林茂,景色宜人,东有青秀山,南有五象岭,西有罗秀山,北有马退山。对面的罗秀山尤其雄伟,高大壮观,堪比人间仙境。惠能心想,在这崇山峻岭中,应该安全了。
这罗秀山又名罗山、凤凰山,与东面的青秀山遥相呼应,这里山高林密,古树参天,传说晋代名士罗秀曾在此山隐居修行后成仙。山上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寺庙叫罗秀山寺,系唐朝大历三年有僧仕在此所建,名为罗秀山寺。
眺望罗秀山罗秀山是古邕州八大景之一,古时山上有龙潭、北寺飞来钟、泉水、岩洞等,整个罗秀山雄伟壮丽,幽深俊逸,早在宋代便有文人墨客游览罗秀山,曾有许多诗文记载。据史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就曾到过这里。在他的游记了有如下记载:“罗山,县北二十里,其山高峻,俯瞰城北湖,上有罗潭,亦曰罗山,在州西。昔晋罗秀隐于此,后仙去。与青秀山相峙,高拥南城,俯瞰北湖。上有北夺龙潭,遇旱祈祷辄应。飞瀑从山巅来,寺之前有涧。石畔有泉有亭,有飞来钟,石上有罗大仙足迹。旭日朝霞闪烁于苍松古柏间。今梵刹虽存,而松木则无矣。为八景之一,题曰罗峰晚霞。峰列仙坡之西,与青山拱揖,旭日凝烟,霞光散彩,亦邕州胜景概也。”
这里的村民以耕种、打猎为生。惠能想,猎人以杀生为业,又多在山林中出没,是避开敌人追踪的最好处所。为了不被人发现,惠能隐姓埋名,乔装平民,隐居于猎户群中,找到一个姓叶的猎户家住下来。猎人们也将惠能当成他们中间的一员,让他守网捕捉猎物。
惠能生性慈悲为怀,虽是守网,但看到弱小的猎物总是网开一面,让小动物逃生。一些猎人知道后破口大骂,惠能则任凭他人责怪,并不做声。过后他对猎人们讲“鹿王”的故事,讲我佛慈悲的道理,弄得猎人们哭笑不得。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惠能说服不了猎人,猎人也说服不了惠能,只好各行其事,大家相安无事。
吃饭虽在一个锅里,猎人吃肉,惠能吃莱。一开始猎人们还劝他吃肉,后来知道劝也无用,只得让他“以菜寄煮肉锅”,“但吃肉边菜”。
在罗秀山左侧有个山洞,里面宽约一丈有余,十分平整,这可是隐修的好地方。特别是山洞里面有一条密道直通山后,非常适合紧急避险逃生。(据说解放前一些盗贼偷了村民的耕牛后,就把牛从此洞牵到山那边的武鸣去卖,因为黑暗,阴森恐怖,一般人都不敢进这山洞。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有关部门将此洞炸毁,封堵了洞口。这是后话)
在罗秀山的左边,还有一座山,因形似5个手指,名五指山。此山也有个土洞,可以居住和储藏物品。惠能知道后,大喜过望,心想我不能久住在猎户家里,一来打扰人家,二来不便于自己禅修,三来这一年多来并没有人前来寻衅滋事,安全得很,便从猎户家搬了出来。
罗秀山寺的住持惠昕了解到惠能的所作所为,十分敬佩,知道他来历不凡,时常请他来讲经传法,一来二往,两人关系非常密切。惠昕数次提出让位请惠能做住持,惠能都没有答应,生怕树大招风,引得大师兄神秀的人找上门来。
当地善男信女多为惠能的教诲所感动,积德行善,广为传颂。
惠能虽不在猎人队伍中,但他慈悲为怀,见到被擒被抓的猎物莫不设法为之放生,就这样放生放了五六年,救活的物命不可胜数,并且感动了猎户,放下屠刀,改行向善,成就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之圣解,为后来的真正的中国禅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天,惠能来到罗秀山寺讲经,不料被恶人发现。这些恶人为了害他,就跟踪到他住的山洞,适逢有猎人来访,敌人不明情况,不敢向前。入夜,敌人在洞口堆上柴草,想放火烧死惠能。
大火在洞口熊熊燃起。一刻钟后,恶徒以为惠能必死无疑,便高高兴兴地回去复命去了。
周边群众也都以为惠能被烧死了,无不扼腕叹息。惠昕感念他的功德,将他的讲经传法内容整理成书,取名《坛经》。因该经书专门记载六祖惠能的传法开示,又名《六祖坛经》。
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惠能没有死!而是从密道里逃生出来,保住了性命。
既然这里住不下去,惠能只好离开邕州,来到怀集(那时的怀集隶属广西)、四会一带,继续隐修。
六祖坛经几年之后,黄梅东山寺五祖圆寂,神秀继位做了住持,惠能的事也就渐渐被人淡忘了。
惠能见时机已到,决定出山,但还不敢明目张胆地自称六祖,而是来到当地最有名的广州法性寺,投在印宗法师门下。那印宗法师也不是普通人,在当时的广东一带大善知识,声望名气都很高。
在一次印宗法师讲经的时候,惠能坐在最后一排,前面有两个和尚在争论,因为外面旗杆上挂的幡,在风吹的时候,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两个人谁也不服谁,惠能就到当中去调解,非常谦虚客气的对他们说“仁者,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两个人一下都被说服了。
这堂经讲完,印宗法师下来,就找他们三个人,问道:“你们刚才在议论什么?”
这三个人就把事情原委一说,印宗感到非常惊讶,问道:“你是不是六祖惠能?”
惠能只好承认:“正是。”
“衣钵呢?衣钵拿出来大家看看。”
见到木棉袈裟,印宗法师和众弟子方知惠能没有死。
于是印宗法师就亲自为惠能剃度出家,并亲自为惠能披上袈裟,然后倒头就拜:“弟子印宗拜见师父!”并告知众僧,惠能就是六祖禅师,是传法的师父。
六祖传法壁画
众人见德高望重的印宗法师都拜他为师父,那还得了!惠能的身份一下就高起来了。
经印宗法师推荐,六祖惠能出任曹溪宝林寺(韶关南华寺)住持。从此,在印宗法师的护持下,六祖惠能一帆风顺,修行传法37年,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代宗师。
05后记
唐先天元年(公元年),六祖惠能大师圆寂,享年76岁。六祖惠能圆寂后,肉身不腐,被后世弟子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至今,即“六祖真身”。他生前的讲经说法,由弟子法海记录整理成书,多名弟子抄录,均取名《六祖坛经》(故现存《六祖坛经》有多个版本,尤以惠昕本最为古老)。
《六祖坛经》与儒家祖师孔子的《论语》和道家祖师老子的《道德经》一起成为影响中华文化的儒、释、道三大本土经典。后世有人将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称为“东方三圣人”。
至今,在广西象州县西山上还保存着一处古迹叫“六祖岩”,岩洞中还有多处宋代及明清时期石刻,证实六祖惠能大师曾在此隐匿修行。
象州六祖岩“六祖岩”刻于北宋元丰年间的年,是国内迄今发现的以“六祖”命名的年代最早的岩洞,是六祖的重要遗迹。里面还有刻于明代的《重塑六祖聖像碑记》。在广西永福县也有一处六祖遗迹“双瑞岩”,曾经是六祖修炼的地方。在广西南宁,出了一本“中国最古老”佛经——《六祖坛经》。如今的罗秀山已没有了当年参天古树、流泉飞瀑、仙气缭绕、钟声激荡的景象,千年古寺罗秀山寺也毁于解放前的一场大火,但罗秀山风貌仍在。后来,当地村民在古寺旧址上重建了两座简陋的庙宇,山脚的叫罗秀寺,山腰的叫罗山寺。罗秀山的参天古木于年砍伐殆尽,惠能曾经安身立命隐修的山洞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炸毁。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南宁罗秀山的信奉群众自发上寺烧香,纪念惠能,人数较多时达到几百人。曾经保护过惠能的猎户深受惠能慈悲心怀影响而不再打猎,还带动周边群众放生,自此渐渐形成习俗。
编辑
夏岩
END
唐榕,60后,桂林市全州县安和镇人,毕业于广西师大中文系,做过教师、记者。现在南宁工作,为一家传媒公司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