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正明
全州湘源文化公园的舜帝像
全州县委、政府在湘源文化公园内建造了舜帝像,而被湖南学者永州记忆唐柏荣视为眼中钉,内中刺,他发誓非拆除不可。
为了拆除全州的舜帝像,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挖空心思,搞起了“阳谋”说:“没有人不准全州立舜帝像,是全州人把问题想歪了”!
暗中他又搞起了“阴谋”,写举报信至国家住建部举报说:全州舜帝塑像“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必须拆除”。
他要求住建部出面勒令将舜帝像拆除,真是想得太天真了,那能是他胡言乱语一纸黑状就想成了!
舜葬九疑是为零陵,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而在今全州县地设立了零陵县,全州根据历史依据为舜帝立像理所当然,无可厚非!
唐柏荣要求拆除舜帝像的阴谋没有得逞,便恼羞成怒,又迁怒责怪起全州政府部门的文件来了。
唐柏荣将全州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回复国家住建部有关他向告黑状的不实内容发到“今日头条”,说:吕朝晖、蒋咸喜“这两个全州人莫非是当代中国“舜文化”研究的“顶级权威”?他俩提出的“舜葬全州”歪理邪说在全州成为正统。”
其实唐柏荣是彻底地搞错了!
他告状没有成功,全州舜帝像之所以没有拆除,并不是吕朝辉和蒋咸喜写的文章的结果。而是“舜葬九疑,地在全州”的真实历史存在于《山海经》、《史记》、《辞海》的注解等权威性史书记载之中。
唐柏荣告黑状,可能是历史知识贫乏所致。
如果是这样,那现在就好好地给他补习一下“舜葬九疑,地在全州”的历史知识。
《山海经·海内经》:“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这个长沙零陵唯一所指就是秦时的长沙郡零陵县,也就是现在的广西全州。
《山海经·海内东经》:“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其描述的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东南就是湘水发源的海洋山。湘水的上游在古湘源地区的兴安县和全州县一带,是沿湘水的发源地海洋山西环而流的。湘水最后往下流入洞庭湖。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与“湘水出舜葬东南陬”所描述的方位相互吻合。
请唐柏荣不要再将湘江源改为潇水了。
《山海经·大荒南经》载:“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而清代嘉庆年间的《全州志》卷之首·图(第9页)的西延地图就根据全州西延扶夷苗地仍保留着先秦时期的“赤水”这个原始河名,将流经赤坨、赤水洞的夫夷水标注为“赤水”。这条赤水的东面就是苍梧之野的全州九疑山,二者也完全一致。
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东南角有娥皇、女英在为舜帝殉情的湘川“赤壁”,并建有祭祀舜帝二妃的湘源二妃庙。
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而在今全州县地设置秦县建制零陵县。县治在全州县城西南78里处。秦始皇还曾南望古零陵县今全州境内的九疑山方位遥祭了舜帝(《史记秦始皇本纪》)。
司马迁论定了舜帝葬地在全州九疑山。他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舜帝葬于全州这段历史: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司马迁是治学严谨的史学家,他为撰写《史记·五帝本纪》,“窥九疑,浮于沅湘”,亲临全州九疑山做了实地考察,并根据西汉的前朝秦代的秦始皇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九疑山,而在今全州县地设置秦县建制零陵县的历史,而郑重地作出了这个历史结论。
这个历史结论是说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山,零陵地名最早出现在今广西全州,其原因就是零陵县内(今全州县地)有九疑山,舜帝就葬在零陵县境内(今全州县地)的九疑山。自此,舜帝与九疑、零陵便融为一体。
《全州志》记载在全州西北山地的越城岭支脉之上有九疑山。《全州志》又载:“《书》(注:《尚书》):五月南巡至于南岳。《家语》(注:《孔子家语》):舜嗣帝五十载,陟方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山海经》《礼记》皆云。然(后)太史公谓: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全州志》上写明了全州在古时候之所以叫零陵,为零陵地,是因为舜帝“而葬焉”,原来是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的全州,而葬在了全州的九疑山。
唐柏荣先生!
如果给你灌输了先秦古籍《山海经》、司马迁的《史记》和全州方志都记载舜帝葬地方位在全州的历史知识,你仍然认为告黑状没有成功——没有拆除全州舜帝像,是因为全州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文件及吕朝晖、蒋咸喜二人的文章,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那也只能用我们全州和你老家东安二地通用的那句俚语来说道,你“屙屎不出,怎么能够怪卖糠的呢?”
摘录唐柏荣的错误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