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文德
全州湘源文化公园的舜帝像
舜葬九疑是为零陵。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纪念舜帝葬于全州而在今广西区全州县地设立了零陵县历史,已让永州记忆唐柏荣陷于全州历史泥潭,不能自拔,只好整日胡言乱语。
近日,永州记忆唐柏荣写《厘清广西全州历史“建置沿革”的三个误区》的文章。说全州的“建置沿革”至少存在三个误区:一、全州没有秦始皇设置的“零陵县”;二、洮阳是全州历史上第一个县名;三、全州不是“湘江西源”的源头取名“湘源县”不伦不类。
现驳斥如下:
一、驳唐柏荣说全州历史第一个误区:全州没有秦始皇设置的“零陵县”
全州没有秦始皇设置的“零陵县”吗?
秦代设立零陵县在《汉书·艺文志》列载书目,有零陵令信一篇《难秦相李斯》,史念海先生据此判定秦代设有零陵县。(史念海:《秦县考》,《禹贡》年第6、7合期)。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将秦零陵县绘于湘江以西的全州县咸水镇。
秦始皇为纪念舜帝在全州设零陵县的历史,永州官方记载得非常清楚:
1、《永州历史大事记》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置零陵县”“武帝元鼎六年(前)置零陵郡,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西南。”
2、年的《零陵地区志》引用“零陵”制治时说在全州西南39公里处,是秦制零陵县。
3、新编《零陵县志》大事记:“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年),秦始皇设零陵县,县治所设于今全州县城西南39公里处。”
4、永州市人民政府网点发布的《追溯古郡零陵(二)》写到:“为纪念舜帝,秦始皇将舜帝晚年活动过的地区设置为一个县,取名零陵(舜陵)县,第一次使零陵由地名变为县级行政区域名称。当时零陵县的县治设在今广西全州咸水乡,从而第一次使零陵这一地名的具体所指,……为全州咸水乡老拱桥边一带。”
“到了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在征服南越(百越)地区后,汉武帝设立了零陵郡,郡治也设在零陵县。”
5、零陵区人民政府网站发布的《零陵古城史话》写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因境内有舜陵一一零陵,而设立零陵县,……零陵县最早的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咸水乡。”
6、湖南省舜帝陵基金会副秘书长、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理事、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泽槐先生在《永州史话》中写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与零陵县的设立: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当时,全国分为36郡,后增为40余郡。今湖南辖地分属长沙、黔中2郡。秦王朝在潇湘流域设立零陵县,县治在今广西咸水一带。”“元鼎六年(公元前年),汉武帝置零陵郡,郡治设在零陵县(今广西全州咸水)。”
二、驳唐柏荣说全州历史第二个误区:洮阳是全州历史上第一个县名
全州历史上第一个县是洮阳县,这个没有错,但洮阳县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而全州境内的零陵县是建于秦代。建于战国时的洮阳县能否定建于秦代的零陵县的存在吗?
唐柏荣为了否定秦始皇和汉武帝纪念舜帝在全州设零陵县的历史。他搬出了广西考古权威蒋廷瑜先生撰写的《广西地区最早的县——洮阳》一文,恶意污蔑蒋廷瑜先生。他们说广西考古权威蒋廷瑜先生稽考的洮阳是广西地区最早的县,是蒋廷瑜先生否定了全州境内有零陵县。
蒋廷瑜先生从来没有否定了全州境内有零陵县。
还是让大家来看看认识唐柏荣的嘴脸吧!看看他是如何污蔑广西考古权威蒋廷瑜先生的。
广西考古权威蒋廷瑜先生在《广西地区最早的县——洮阳》的文中说:洮阳县在《汉书·地理志》有记载。“如果按照零陵郡是“元鼎六年置”的说法,则公元前年就有了。但根据同书的《王子侯表》,记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年)封长沙定王发之子狩燕为洮阳靖侯,则说明元朔之前洮阳就已建县,比元鼎六年又早十三年。”
蒋廷瑜先生在文中又说:“根据一些考古迹象,洮阳始设县的年代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
蒋廷瑜先生根据大量的考古史料,最后在文中作出结论:“总之,洮阳设县不限于汉武帝元鼎六年,至迟应在西汉初年,说它始置于战国时代也不无根据。因此,它应比布山设县的年代更早,是目前所知现今广西境内年代最早的一个县。”
以上可以看出蒋廷瑜先生是根据“考古迹象,洮阳始设县的年代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而作出的广西地区最早的县是洮阳县的结论。
《广西通志》《全州县志》及永州方志记载的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在今全州县地的南部建立的秦县建制零陵县,肯定是比“始设县的年代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洮阳县要晚一些。
那蒋廷瑜先生考证的广西地区的洮阳县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而全州境内的零陵县是建于秦代。
唐柏荣怎么就污蔑蒋廷瑜先生,说他否定了全州境内有零陵县呢?
还是请唐柏荣端正学术态度,不要口无遮拦,信口雌黄!
三、驳唐柏荣说全州历史第二个误区:全州不是“湘江西源”的源头取名“湘源县”不伦不类
唐柏荣为争《山海经》记载的舜帝葬湘水源地域的全州,而将宁远九嶷山的潇水源改为了湘水源,由于湘水发源于兴安县的海洋山,他又把广西的兴安县变成了湖南的宁远县。唐柏荣的说谎造假,能掩盖历史真相吗?
湘江之源在哪里呢?湘江源发源于兴安海洋山,全州为古湘源,兴安和全州地域是“湘江之源”。
湘江源碑是谁立的呢?海洋山“湘江源”的标志碑,还是是湖南专家组专程来广西竖起的,他唐柏荣能否定得了吗?
《汉书地理志》已有:“零陵,阳海山,湘水所出,北至酃入江,过郡二,行二千五百三十里。”《后汉书郡国志》仍有:“零陵,阳朔山,湘水出。”
全州的古称是零陵,隋代改为湘源,并以故泉陵县为新零陵县。但是,县名可变山川难移。湘源于五代又命名为湘川、清湘,宋代以后才沿称全州。由于“湘源”前身是两汉的“零陵”,隋并原零陵、洮阳、灌阳三县为一域,所以定名“湘源”,五代改称“湘川”,均以“湘出零陵”为据。
郦道元《水经·湘水注》所引罗含章《湘中记》最确切:“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其中也。”而且郦氏《湘水注》首句同样是:“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出零陵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故零县南部也。”次句是:“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为湘川。”历史早已定义了湘江源在兴安和全州的地域。
前段时间,唐柏荣们为了篡改《山海经》记载的舜帝葬地方位在湘水源流域全州的历史,而妄称古湘源地域的湘江不能叫湘江,而只能叫广西河,企图否定红军长征湘江战役发生地数万红军英烈牺牲在全州湘江地域的历史。唐柏荣这样做,他对得起牺牲在湘江两岸的红军英烈吗?全国人民会答应吗?党中央会容忍他篡改湘江战役的历史吗?
最近,唐柏荣畏于《山海经》记载的舜帝葬地方位在湘水源流域,他为了争舜帝葬地,而恶意将柳宗元在诗中描述的潇湘二水,曲解为一水,即潇水就是湘水。他似乎一造假,自以为是,这样舜帝葬宁远九嶷山的潇水源就是湘江源了,柳宗元的《湘源二妃庙碑》也就不在全州而在永州的零陵了。
笔者想:如果柳宗元地下有灵,他会爬起来语重心长地告诫唐柏荣:你作为一校之长记录永州历史的不要愧对永州记忆!他会告诉你唐柏荣:何为潇湘?何为湘水源?何为潇水源?何为临源县?何为湘源县?湘妃二妃庙在哪里?不然,子厚先生定会生气抹掉“永州记忆”记录的虚假历史。
唐柏荣为了争舜帝葬地,畏于《山海经》记载的舜帝葬地方位在湘水源地域的历史,而篡改湘江源为潇水源,他现已陷于全州历史的泥潭,而不能自拔......